二十一世紀人們不僅要求自強自立,也更注意形象上的自信。在這個時代裏,形象既是你個人能力的廣告,也是你的品位標誌。我們如何穿出合於自己的形象,並使生活品質有所改進呢?必須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給自己找出最適合的色彩、款式、風格與搭配方法。根據每個人的年齡、體型、氣質,塑造出完全屬於自己的風格,並分出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的款式。
成功的穿著應考慮的因素很多:(1)年齡因素;(2)身份因素;(3)場合因素;(4)時間因素;(5)地點因素;(6)季節因素;(7)職業因素;(8)色彩因素;(9)發型因素;(10)化妝因素;(11)飾品搭配因素;(12)流行因素;(13)臉型因素;(14)體型因素。
我們著重討論以下的一些基本因素:
年齡因素
我們的穿著應該隨著年齡而改變。20歲時,穿得好看的衣服,到30歲時仍然穿著的話,那麼給人的感覺就會差一點。如果到了50歲、60歲時仍然穿著20歲年輕人所穿的款式,那麼給人的感覺可能就要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世上令人覺得悲慘的事,莫過於一個女人在年華逝去時,仍然想以年輕的裝扮來掩飾已逝的青春。想抓住些什麼,但又掌握不住,這的確是一件悲哀而且無奈的事。
有些女人過了40歲,由於很注重身材的保養,經常運動及控製飲食,甚至接受美容外科手術,從她外表及身材看來,好像很年輕,但她個人的皮膚狀況仍然無法隱蔽她的真實年齡,就算身材好,穿著也給人留下了很年輕的感覺,但年齡還會顯示出來。我有一個女朋友,40多歲了,仍然有好身材。她很喜歡穿迷你裙,與她上街逛服裝店,她總是挑選少女的款式與花色。她每次穿上新衣,總要問人好不好看。
老實說,從背後看來,的確很不錯,但從正麵看到她的臉,知道她已不再年輕,少女的服飾在她身上已失去美感。給人的感覺是:對她的同情多於讚美,實在不忍心告訴她我心中的真實的看法與感覺。雖然上了40歲的人,並不需要穿得像老太太一樣,但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年齡,應避免太過於花俏、誇張或太過於孩子氣的裝扮。所以上了40歲的女性們,在穿著上要兼具高雅和性感,古典之中又帶有流行感,休閑而看來又活潑的裝扮,因此必須先從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並針對個人的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給合自己的年齡,這樣才能在穿著上穿出最適合自己的風采來。
那麼50歲的人要如何穿著打扮才能得體呢?在此提供一些最簡單的建議:服裝一定要整潔,衣服剪裁和做工要精致,裙長大約在膝蓋處,如著長裙,長度可至腳踝、穿長褲的話,最好是穿做工精良的西裝褲,不要穿踩腳褲。年紀越大,穿著越不可邋遢,最重要的是整齊清潔,不要有異味,否則外表惹人討厭,無形中給自己貼上了一個“自我放棄”的標簽。
身份因素
不同的身份有特定的穿著,譬如:學生到學校就該穿校服,在工作的場合,就該穿工作服。製服能穿出一種精神,給人以整齊劃一的感覺。如果該穿製服時,偏偏不穿,或不按規定穿,這就破壞了群體精神。又如當主管的,就要穿著與其身份相當的服飾。有一次,一位朋友拿了一本雜誌給我看,封麵是介紹一位國內知名的女性企業家,看她年齡應在40歲以上或近50歲,但她的穿著打扮實在不適合她的年齡與身份,最失敗的莫過於她的頭發上係了一條花發帶,這個造型使她失去了“信賴感”,缺乏了“專業性”和“權威性”。或許她要使自己看來年輕一點,但沒有想到過花俏的穿著打扮反而適得其反。
我曾認識一位公司的老板,他每天穿一條牛仔褲上下班。他個人認為這樣穿著會體現他的隨和、名仕派頭,但結果卻被人誤認為司機,使雙方都覺得很尷尬。其實,親和力不在於服飾,而在於一個人的為人處事的態度。
又如:在宴會場合,賓主的身份對穿著也有影響,客人穿著的華麗程度不宜超過主人,搶走了主人的風采,但也不能太隨便,有蔑視主人之嫌。主人如穿著太隨便,也會令客人不安。就像演戲一樣,每種身份都有其應穿著的造型,公司員工不要穿得像主管,主管也不要穿得像職員,否則有失其身份,在造型上就不稱職了。
場合因素
工作的場合有適合工作場合的服裝,宴會的場合有宴會該穿的服飾。如果把宴會的禮服穿到上班的場合,就會顯得不倫不類。我的一位美國朋友講過一件事,一次在美華人舉辦一個晚宴,還邀請了許多當地的外國朋友。國內一位著名的女演員竟然穿著牛仔和T恤前往,令在場的華人覺得很丟麵子。有些人穿休閑運動服去上班,尤其在一些平時要穿製服的公司中,星期五常見到牛仔褲、運動服、運動鞋都出籠了,把一個正式上班的氣質弄得像運動場或菜市場。應該修正一下這種觀念:平常穿製服很難看出一個人的品味和審美觀,為何不在星期五好好表現一番,體現自己的品味。讓人在星期五看到一個不同韻味、魅力十足的自我呢?這樣可以給人以一種耳目一樣的喜悅。
時間因素
同樣是宴會場合,由於時間不同,白天及晚上的穿著也有差異。在白天,金光閃閃的衣服就不太適合,換成晚上穿著就比較恰當。所以時間也成為穿著應考慮的因素之一。
地點因素
其實,地點常與活動的性質有關。在室內有參加會議的穿著,參加不同宴會的穿著,或參加娛樂性活動的穿著。這些都因地點不同而異,譬如打保齡球,最好就穿著褲裝及特製的球鞋,便於打球,又如室內與室外同樣辦交誼性娛樂活動,室內的裝扮可以華麗而正式一些。參與室外郊遊和燒烤時,就可穿休閑便裝和運動鞋,便於在郊外走路、爬山或席地而坐。曾在植物園看到一些女士,身穿長裙套裝,腳穿高跟鞋散步,如此正式的穿著,在這樣的地點與活動中,很不方便,也極不恰當。所以在參加活動之前,最好也要了解清楚活動地點,這樣才不會穿出不得體的裝扮。
季節因素
季節的變化,也影響到服裝穿著和打扮。通常色澤較淺或較薄的紗質布料以及袒胸露背的款式都在夏季或較熱的天氣才穿著,除非是在特殊的場合,否則,在大冷天穿著白色服裝,腳穿白鞋或手拿白色皮包,都會給人留下一種穿著不當的感覺。反之,在夏天,穿淺色或薄紗衣物,手拿草編的手袋,腳穿涼鞋,卻會給人帶來一股清涼的感覺。但如果大熱天裏穿深色衣服,腳穿皮靴,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熱燥不安的感覺。所以除了服裝質料之外、色彩、款式以及服飾配件等的選擇,都應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