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語言,會說話
良好的形象風度包括一個人的外觀儀表和行為舉止。除了修飾和著裝,還有很重要的就是身體語言,它反映人的動作和舉止,包括姿態、體態、手勢和麵部表情等。
社交場合中的身體語言,例如自信的坐姿,充滿魅力的微笑、有力的、炯炯有神的目光,既是交往者自信、能力、修養的體現,又會讓他人喜歡你、親近你,從而交際很順利,為你帶來成功和好運。
(一)非語言符號的作用
美國艾伯特·梅拉比安多年研究後認為:一個信息的傳遞=7%語言十38%語音+55%形體。可以這樣解釋,如果我們將承擔某個信息傳遞的各種載體的負荷量進行分解,其中語言部分(即有具體信息含義的有聲語言)占7%,語音(語調、音頻、語速、音色等)占38%。形體部分(麵部各器官及身體姿勢等)占55%。可見,形體部分的信息傳遞所起作用大大高於語言本身,甚至高於語言和語音兩者比例之和。當你辭不達意,理屈辭窮之時,就需要借助非語言符號,而形體語言正是其中一部分。非語言符號是相對於語言符號而言的。語言符號是人際交往、信息溝通的主要工具,其實質是外部環境信息刺激人類大腦皮層反射的結果。
據研究表明,非語言符號能夠很好地彌補語言在傳遞信息中“言不盡意”的缺陷,幫助信息傳播者跨越語言障礙,準確地傳遞信息,而且非語言符號傳遞的信息比較約定俗成,傳遞過程常常比較清晰。形體語言這種非語言符號在人際溝通和信息傳遞中就承擔了這種作用。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從一側麵說出這種作用:“凡人皆無法隱瞞私情。盡管他的嘴巴可以表示緘默,但他的手指卻會多嘴多舌。”
(二)得體恰當的形體語言能為你的職業生涯帶來成功
事業上的成功,一方麵取決於你的潛力、能力、工作態度,另一方麵也決定於你平常的舉手投足,行為舉止。或許,一個善意的微笑,一次目光的交流,就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理解,甚至獲得成功。
交際中的人在交往和溝通中,除了給別人一張有形的名片外,還有另一張名片——形體語言,甚至更為重要。
正確使用,身體手勢
不同手勢表達不同的含義,在運用手勢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一是注意區域性差異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於文化習俗的不同,手勢的含義也有很多差別,甚至同一手勢表達的含義也不相同。所以,隻有了解手勢表達的含義,才不至於無事生非。
掌心向下的招手動作,中國表示招呼別人過來,美國是叫狗過來。
翹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順利或誇獎別人。但也有很多例外,在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表示要搭車,在德國表示數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亞就表示罵人“他媽的”。與別人談話時將拇指翹起來反向反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腹的反麵指向除交談對象外的另一人,是對第三者的嘲諷。
OK手勢。拇指、食指相接成環形,其餘三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勢源於美國,在美國表示“同意”、“順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國表示“零”或“毫無價值”;在日本是表示“錢”在泰國表示“沒問題”,在巴西是表示粗穀下流。
V形手勢。這種手勢是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首先使用的,是表示“勝利”。如果掌心向內,就變成罵人的手勢了。
舉手致意;它也叫揮手致意。用來向他人表示問候、致敬、感謝。當你看見熟悉的人,又無暇分身的時候,就舉手致意。可以立即消除對方的被冷落感。要掌心向外,麵對對方,指尖朝向上方。千萬不要忘記伸開手撐。
雙手抱頭。很多人喜歡用單手或雙手抱在腦後,這一體態的本意,也是放鬆。在別人麵前特別是給人服務的時候這麼做的話,就給人一種目中無人的感覺。
擺弄手指。反複擺弄自己的手指,要麼活動關節,要麼撚響,要麼攥著拳頭,往往會給人一種無聊的感覺。
手插口袋。在工作中,通常不允許把一隻手或雙手插在口袋裏。這種表現,會讓人覺得你在工作上不盡力,忙裏偷閑。
二是手勢宜少不宜多
多餘的手勢,會給人留下裝腔傷勢、缺乏涵養的感覺。
三是要避免出現的手勢
在交際活動時,有些手勢會讓人反感,嚴重影響形象。比如當眾搔頭皮、掏耳朵、摳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亂寫亂畫等。
與人握手,是包括我們國家在內的許多地區都非常普遍的一種禮節,這裏有必要做詳細的說明。在見麵之初、告別之際、慰問他人、表示感激、略表歉意等時候,往往要握手。一是要注意先後順序。握手時,雙方伸出手來的標準的先後順序應為“尊者在先”。即地位高者先伸手,地位低者後伸手。如果是服務人員通常不要主動伸手和服務對象相握。
與人握手時應麵含笑意,注視對方雙眼。神態要專注、熱情、友好而又自然。問候語,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遲遲不握他人早已伸出的手,或是一邊握手一邊東張西望,或忙於跟其他人打招呼,這都是不禮貌的表現。
向他人行握手禮時應起身站立,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握手時雙方彼此之間的最佳距離為1米左右。距離過大,顯得像是一方冷落另一方;距離過小,手臂難以伸直,也不太雅觀。
雙方將要相握的手各向側下方伸出,伸直相握後形成一個直角。
與人握手不可以不用力,否則會使對方感到缺乏熱忱與朝氣;同樣不可以拚命用力,否則會有示威、挑釁的意味。
握手的時間不宜過短,也不宜過長,握手的全部時間應在3秒鍾內。時間過短,會顯得敷衍;時間過久,尤其是和異性握手,則可能會被懷疑為占便宜。
在正式場合,握手時伸手的先後次序主要取決於職位、身份。在社交、休閑場合,則主要取決於年紀、性別、婚否。
職位、身份高者與職位、身份低者握手,應由職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來。
女士與男士握手,應由女士首先伸出手來。
已婚者與未婚者握手,應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來。
年長者與年幼者握手,應由年長者首先伸出手來。
長輩與晚輩握手,應由長輩首先伸出手來。
社交場合的先至者與後來者握手,應由先至者首先伸出手來。
主人待客時應先伸出手來,與到訪的客人相握。
客人告辭時,應首先伸出手來與主人相握。
握手時,另外一隻手不要拿著報紙、公文包等東西不放,也不要插在衣袋裏。
握手時不要爭先恐後,應當依照順序依次而行。
女士在社交場合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被允許,而男士無論何時都不能在握手時戴著手套。
除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外,不允許握手時戴著墨鏡。
不要拒絕與他人握手,也不要用左手與他人握手,不要用雙手與異性握手。
與西方人士交往時,不要兩人握手時與另外兩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狀。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在他們看來是很不吉利的。
握手時不要把對方的手拉過來、推過去,或者上下左右抖個不停。
握手時不要長篇大論,點頭哈腰,濫用熱情,顯得過分客套。
握手時不要僅僅握住對方的手指尖,也不要隻遞給對方一截冷冰冰的手指尖。
不要用很髒、有水的手與他人相握,也不能在與人握手之後,立即揩拭自己的手掌。
微笑,價值百萬
笑是人類表情裏最受歡迎、最容易被對方接納的一種,一個愁眉苦臉的人很難贏得人們的喜愛;笑是代表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由內而外的一種喜悅,達觀隨順、樂觀自在的人才能自然地微笑;笑是一種美德,接納自己和這個世界並充滿感激之情,才能浮現出真心的笑,內心充滿憂慮、嫉妒、憤怒、鬱悶的人不可能麵帶笑容。無論你的牙齒是否好看,大方去笑!笑最重要的是要自然大方,不管微笑、輕笑、大笑都要出於自然,真誠的表情更能感動別人。而最適宜的還是微笑,微笑可以表現出溫馨、親切的情感,能有效地縮短雙方的距離,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從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圍,它能產生一種魅力,使強硬者溫柔,使柔弱者勇敢,讓困難不再可怕,使問題容易解決。所以微笑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是廣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