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改變肢體語言——化無形為力量2(2 / 3)

寬以待人,要嚴於律己。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即是說,古代有修養的人,待人良寬厚,而要求自己則十分嚴格和全麵。隻有嚴於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應酬中,以禮待人,遵守信約,多為他人著想,遇到危險時身先士卒,挺身而出,發生摩擦衝突時主動退讓。

不計較他人毀譽

黃炎培先生曾經對青年人說過這樣的一席話:“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我小時因為窮,為別人鄙視,屢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絕,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嶽父王筱雲先生賞識我的文章和楷書,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舉場中露了頭角,賀者盈門,都說早就看出此兒不凡。及後參加革命,遭逮捕,險被殺頭,立時聲譽驟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兒了。適避難歸來,稍利事業,乃又受稱譽。吾乃大悟,為人做事要時刻力求上進。猶如逆水遊魚,至為艱苦。”

的確,在人生旅途上,人們經常會遇到毀譽問題。如何正確對待毀譽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水平。毀譽即是說一個人名聲的敗壞。因此,曆來高尚的人主張要注意個人品行和道德的修養,注意聲譽。一個人的“名聲”往往容易毀於“人言”,常言道“人言可畏”就是這個道理。黃炎培先生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總是“腿短”的,不會長久站得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於一時,但終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客觀存在的,它最有說服力。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斜。”王安石也說:“人言不足恤。”對待毀人名聲的流言蜚語,無言是最好的輕蔑,“模糊”些可以省卻許多解釋和精力。對於那些無中生有,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人言”,隻為耳旁風,就像魯迅先生對待這種“人言”一樣,連眼珠都不轉一轉!“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動將“人言”打個粉碎。

人生在世,總會碰到毀譽的事情。還是黃炎培先生說得好:“是毀是譽,無甚價值,萬勿因人毀譽而憂喜。”因“毀”而憂會失去信心,為“譽”而喜會停步不前。與其因毀而憂,不如自強不息,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與其因譽而喜,不如謹慎謙虛,不驕不躁,更上一層樓。先哲們諄諄教誨我們:不為己憂,不為物喜。這是我們做人處事應該牢牢記住的。

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

“學會維護他人的自尊心,你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朋友。”這話道出了交友之道和做人的道理。所以維護和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實際上就是為了充分得到對方幫助打下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極為重視自己,都喜歡談論自己的得意之處,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也同樣如此。所以,我們在應酬中,隻要注意維護別人的自尊,那麼不管對方是什麼人,都同樣會還報你以自尊。但是,在維護別人的自尊時,有時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式,因為有時候會涉及到國籍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習慣的不同,這也同樣是應該注意的。

有這麼一件事,說的是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乘坐公共汽車,見到一位美國老人,便禮貌地站起來讓座。老人不僅不感謝他,還麵露慍色,道:“我是男人,不是女士,難道你看不出來!”留學生道:“可您是老人呀。”老人更加惱怒了,指著留學生吼道:“你居然把我看成了老人,我真的那麼老嗎!”說完悻悻然便往車下走,走到車門時又不甘心地回過頭來問留學生:“你是中國人吧?”留學生點頭稱是,老人這才聳聳肩無可奈何地嘟囔了一句:“中國人的規矩是看重老人……”

如果在中國,這位留學生的做法不僅沒有錯,還應該受到稱讚,但是在美國,沒有人把自己當成老人對待,而且也特別討厭別人把自己當成老人來看待。這位留學生的禮貌反而在無意中傷害了那位美國老人的自尊。學會維護別人的自尊,在日常應酬中應該說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抓住別人的心理,適當地滿足別人的自尊,則可令你在應酬中成為“得道”者。在應酬中要做到不刺激對方的自尊,應該首先做到以下幾點:

不把對方的缺點當笑料;

不將對方的憾事當秘聞;

不要過於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不要表現出對對方不屑一顧的神態;

不要使對方有被壓製的感覺。

維護別人的自尊,才能在交往中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也是為人正直、心懷善良的處世之道。

人人都有自尊,朋友之間也好、同學同事也好,交往中應互相尊重,以維護對方的自尊心為原則。傷害別人自尊心的行為隻能使關係弄僵,交情擱淺。

不過分愛麵子

在社會交往中如果出現了失誤,作為一個正直的有勇氣的人,沒有必要覺得丟臉或因此而氣餒,因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放下麵子,糾正過失,更能增強你的人格魅力。

誰都會有失誤的時候。在交際場上如果出現了失誤,就要誠實、坦率地向對方表示歉意,說聲“實在對不起”、“真抱歉”、“真是不好意思”,以後隻要不再發生類似的失誤就行了。在交際場上,即使再有能力的人也會有過一兩次失敗的經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吸取教訓,設法減少失誤的發生。而對於自己來說,平時注意聽取前輩或上司的失敗經驗談,是減少失誤的捷徑。虛心聽取他人的經驗教訓,不但可以警誡自己,而且還可以注意避免重蹈覆轍。

所以,遇到不懂的問題,應該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出現了失誤,就要及時向對方說明,請他原諒自己。總之,也要和做學問一樣,掌握不恥下問的方法。即使出現失誤觸怒了對方,隻要能夠誠懇地表示認錯的態度,一般也會得到對方的諒解。如果不小心觸怒了對方,不要太愛麵子,而要老老實實地向別人認錯。

有人對羞恥之事反應特別敏感,長期以來,不知不覺地繼承了寧死也不願丟臉的觀念。這種觀念在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也屢見不鮮。一旦出現失誤,過分顧及顏麵,而不敢對是非曲直作出說明,甚至一躲了之,一走了之。或許因為覺得周圍的人都在冷眼相看,自己實在太丟麵子了,所以才不得不如此行動的。這樣做在很多社交場合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

在交際場上如果總是怕丟臉出事,那麼什麼事都做不成,尤其是在和長輩或上司打交道時,由於過於拘謹、緊張而往往失誤更多。因為對方無論知識、經驗還是閱曆都已很豐富,一開始交際雙方就有一段距離。在和這樣的對象交往時,不要縮手縮腳,而要積極主動地和他們交往。雖然難免有些瞻前顧後,憂慮重重,但隻要下定決心背水一戰,使出渾身解數向對方表示出誠意,一定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接受。本來這種交際是光明正大的事,隻要能拿出真誠的心意,積極熱情地和對方交往就行了。要認識到:隻有不怕丟臉,才有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