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投足,折射你的內心
不要以為你的心事沒有人能看透,隻要你守口如瓶,你就可以將你內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掩飾起來——這是徒勞的,因為你的眼睛、你的表情、你的身體姿態都把你想掩飾的內容泄露無遺。身體的非語言交流有時候甚至不受我們的意識支配,我們是無法做到將我們的內心完全掩蓋的。假如你那樣做,事情的結果隻能是欲蓋彌彰。
在日本的一家女子大學,為女學生們授課多年的一位教授在細致觀察了這些女孩子的舉止行為後,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他總結道:與男性相比,女性更會做一些下意識的小動作,特別是當她內心不安、猶豫不決或不自信的時候,總想用語言和表情掩飾這些心理狀態。
很多公司的主管或人事部門在麵視應聘人員時,會特別觀察對方的小動作,以此為參照來決定錄用與否。可見,如果不注意控製自己的小動作,還可能會影響生活道路。
下麵就簡單地告訴你,別人會通過你的小動作看到些什麼:
手臂動作
不停地把玩手邊的東西。沒有經驗的人會以為這時你的注意力在別處,而不是談話的對方,但眼光厲害的人一下就能看出來你其實內心十分在意對方,甚至是傾心於對方。因為你十分緊張,便不自覺地用手邊的一些東西臨時轉移和釋放這種緊張。
一邊說“我”一邊用手指自己的胸膛。這種動作表示沒有自信,由於沒有實在感,才會借著指自己而確認自己的存在,並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
雙手絞在一起莫名其妙地用力。說明你感到非常緊張和不自信,生怕自己“露怯”,你內心的忐忑不安在你手上顯露無遺。
兩手交叉置於胸前。一種典型的防護姿勢,因為兩手在胸前等於是築了一道圍牆,等於表達一種拒絕或否決的心情。這種動作給人的印象既不自信又不友善。
雙手纏在一起手心朝上高舉向天花板。說明此時此地你充滿信心和驕傲,但會被別人認為是得意忘形而感覺不快。
一直搓裙角。穿著窄窄的迷你裙,卻又不時拉一拉裙擺,好像是生怕被人看見自己的大腿,卻反而引起了別人的注意。這種動作說明你在渴望著他人的目光但又覺得不好意思,在引誘與防衛兩種動機中間發生著內心衝突。
與頭部有關的動作
說話或大笑時用手掩住自己的嘴巴。這是想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秘密的一種特有姿勢,因此這種“欲蓋彌彰”的動作實際上會讓人看出你是在掩蓋自己的欲望。
拉耳朵。“真想結束這番談話”是這個動作的潛台詞。對對方所說的話感到厭煩,心理特別想打斷對方的話頭,讓其停止說話,但又不得不忍耐下去。
邊說話邊摸鼻子或揉眼睛。與人談話時摸鼻子的動作,可能含有“你說的是真話嗎?”的疑惑或“我不同意”之類的否定意思。
邊說話邊撫摸自己。和人談話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用手搔搔頭、掏掏耳朵、摸摸臉或揉太陽穴,這表示你內心很不安定。比如,當你想與對方和好,又想隱藏一點小秘密,或是對一個男人的單相思時,都會由於擔心出問題才會做出這些小動作。
頻繁地用手去拂額前的頭發。當撥開遮住眼睛的頭發的實際功能並非必要的時候,就透露出你的敏感和幾分神經質。在人際交往中,由於你對別人的態度和言語反應非常敏感,一旦發現了其中涉及自己的事情或內心對此有所觸動,就會不由自主地做出這個動作。
不斷往後撩自己的長發。這是長發女子最愛做的動作之一,尤其碰到英俊瀟灑男士的時候。當然,喜歡做這個動作的女性,多半對自己的容貌或發型很自信。
傾斜著頭聽對方講話。對對方有好感,或對他說話內容有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做出類似小孩子撒嬌的親和動作。
腿腳動作
談話中抖腿或晃腳。抖腳是由於精神不安與緊張,說明你心中一直期待著某種東西,當期待不滿足,這種動作也會持續不斷。
談話中用足尖搖晃高跟鞋。常有這種動作的女性給人的印象是心情非常放鬆和愉快,而在潛意識裏,它往往是一種引誘男性的動作、帶有強烈的性意味。
不停地交叉雙腿。當你不耐煩了,或是內心煩躁不安、寂寞無聊,就會不自覺地把雙腿輪換地蹺起來。
沒有人會對別人瞳孔裏的自己毫不在意,因此,如果你想塑造某種形象、傳遞一種信息,就要注意這些小動作,一旦發出錯誤的信息,也許就造成了他人的誤會。
內心平和,形體舒展
要在形象方麵令人滿意,控製內心的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喜怒無常的人不可能擁有招人喜歡的形體語言,而隻會讓人一看見就會退避三舍,也就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渴望給人留下良好形象的人,必須控製你的脾氣和情緒,塑造你的完美形象。
人要虛懷若穀,寬以待人。寬容大度確實是我們樹立好形象不可缺少的素質。古人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德乃大。”“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類似這樣的格言典故很多,說明了豁達做人,大度容人的哲理。
寬以待人
一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應酬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能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寬以待人,就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誡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願意做,別人也一定不願接受、不願意做。在人際應酬中,記住“己所不欲,匆施於人”的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環境。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言行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想對一個行為或言論的反映、感覺如何,理解他人,體諒他人。
寬以待人,要有主動“讓道”精神,寬容讓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對信息的意義理解不一;個性、脾氣、愛好、要求的不同一;價值觀念的差異產生矛盾或衝突,此時我們應記住一位名叫喬西·布魯澤思的作家的話:“航行中有一條規律可循: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靈敏的船讓道。我認為,這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是應遵循的一條規律。”應該尊重他人意見,尋找共同立場,主動“讓道”,而不應“搶道”爭先。“禮讓三分”能確保“安全”,於己、於人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