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於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資本。人們都願意和自信的人打交道,在和自信的男人交往的過程中,會感覺到一種力量和熱情,如沐春風。
古人雲:人不自信,誰人信之。建立自信,應該從相信自己、賞識自我做起。相信自己,就是對自己的認可和支持。“我能行”,“我也會成功”。積極的自我暗示,能夠激起強烈的成功欲望,在戰勝困難、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果敢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自然而然地會形成一種相宜的氣質。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金牌獲得者、我國著名選手劉翔,越是在緊張激烈的大賽中,越是在競爭對手實力強大的情況下,越能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比賽成績越優異,這正是個人自信的充分體現。而其果敢、堅毅的個人氣質也一起為大家喜愛。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撬動地球”。這是多麼豪邁而自信的語言。自信,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
相信自己、賞識自我,就是尊重自己、悅納自己,能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找出並發揮好自身的特點與優勢,“一招一式”的成功體驗,使自信心得以積累。“成功不難”,“我也能成功”。在自信麵前,困難和挫折顯得十分渺小。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自身的氣質會自然而然流露出來。
自卑是自信的大敵。建立自信,還要克服自卑。自卑,就是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方法不當,會使人困惑;工作枯燥,會使人懈怠;成果不理想,會使人沮喪;壓力過大,會使人焦慮,不能正確歸因和善待這些困難和挫折是產生自卑的根本原因。克服自卑的最好辦法,就是堅持。方法在堅持中完善,戰術在堅持中改變,心理在堅持中調整,自信在堅持中恢複。堅持就是勝利,放棄才是真正的失敗。
心中有自信,身上有魅力。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生活中我們第一次見到某某人的時候,心中總會有一個對他(她)的印象。通常所說的這個印象實際上就是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由於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導致的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第一印象就75%左右決定了對一個人的觀感,而且很少會改變其最初的判斷。也就是說,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即使往後在表現上有什麼不盡人意的地方,別人仍會采取接納、原諒的態度,但如果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負麵觀感,往後即使加倍用心,也很難脫離壞印象的陰影。很不幸的是,通常最初的印象破壞了,大都沒有機會再去製造第一印象了。
有一次我和學員麗出去旅遊,途中麗聊起她的煩惱來:“我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影響了我的工作,曾經有一個客戶第一次見我就說我長得像個小孩子,不能給他們合作上的安全感,好好的一個生意機會就沒了。你說我能變得成熟些、有女人味一點嗎?”
其實麗的性格還挺穩重的,跟她給人孩子氣感覺的外貌不一樣,也就是說形象擾亂了客戶對麗第一印象的判斷,可見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包括很多方麵:外貌、衣著、言談舉止等,它是主觀的而且帶有情緒化的,而理性的綜合評價需要以後慢慢得出。“當我第一次見到你時,我覺得你……後來覺得你卻是……”這是大家常聽的一句話,不良的第一印象產生後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才能逐漸扭轉過來。其實,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也都是在扮演不同角色,角色就像一種符號,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個虛擬形象。分析自己的性格和職業角色,設計出留給別人最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家阿希1946年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兩組大學生評定對一個人的總的印象。對第一組大學生,他告訴這個人的特點是“聰慧、勤奮、衝動、愛批評人、固執、妒忌”。很顯然,這六個特征的排列順序是從肯定到否定。對第二組大學生,阿希所用的仍然是這六個特征,但排列順序正好相反,是從否定到肯定。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對被評價者所形成的印象高度受到特征呈現順序的影響。先接受了肯定信息的第一組大學生,對被評價者的印象遠遠優於先接受了否定信息的第二組。這意味著,最初印象有著高度的穩定性,後繼信息甚至不能使其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心理學家陸欽斯1957年運用文字描述材料所做的研究,也驗證了首因效應的存在。他用兩段文字材料描繪一個叫吉姆的學生。一段將吉姆描繪成一個友好、外向、樂於交往、快樂的人,說“吉姆去買文具,與兩個朋友一起邊走邊曬太陽。他走進一家文具店,店裏擠滿了人,他一麵等待店員招呼,一麵與一個熟人談話……”。
另一段文字則將吉姆描述成呆板、害羞和內向的人,說吉姆“放學後,獨自一人離校,在陽光明媚的馬路上,他走在背陰的一邊……”。
陸欽斯的研究發現:隻看外向段描述的被試,絕大多數將吉姆看成了友好、外向的人;隻看內向段描述的被試,絕大多數將吉姆看成了沉默、內向的人;而當兩個段落和在一起呈現時,多數被試對於吉姆的印象隻是根據先出現的第一段材料,無論將哪段材料放在前麵都是如此,第二段材料所發生的影響很小。
為什麼第一印象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最初印象對於後麵獲得的信息的解釋有明顯的定向作用。也就是說,人們總是以他們對某一個人的第一印象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們後來獲得的有關此人的信息。譬如,前麵所提到的陸欽斯的研究,當人們先看了外向段之後再看內向段,人們會認為內向段中所描述的吉姆的表現,是因為他當天在學校裏正好趕上了不順心的事,而吉姆實質上是外向的人。反之亦然。所以當第一印象形成後,想改變都很難了。所以,認真看待你和別人的第一次見麵,畢竟你隻有一次機會表現自己。
熱情,是雙麵鏡
不論哪種行業,要想獲得成功,都必須要有工作熱情。熱情可以使悲觀的人變得積極向上,變得豁達樂觀;使懶惰的人變得勤奮,變得有朝氣。熱情能夠傳遞,可以感染別人,影響別人,甚至激勵別人;熱情可以使不認識的人對自己微笑,可以融化顧客的疑慮、冷漠、拒絕,換取顧客對自己的信任和好感;熱情還會像發動機一樣,推動你勇往直前,直至走向成功。不僅如此,你將熱情用於待人,對方也會對你同樣熱情。
社會心理學家阿讓森和林頓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在實驗中,他們把兩名實驗助手有意安排在被實驗的人中,讓被實驗的人誤以為,這兩位助手也是參加實驗的人。讓我們假設被試者叫大衛,兩個助手分別叫托尼、湯姆。
實驗的過程是這樣的:假裝讓三個人合作被安排去休息。預定的工作,在第一次“合作”後,三個人被安排去休息。在這段時間,兩個助手(托尼和湯姆)有意在大衛的背後談論起他,而且設法讓大衛聽到這段談話。托尼用讚揚的口氣說自己很喜歡大衛,而另一助手則用否定的態度評價大衛。在休息結束後,他們進行了第二項合作。在所有的合作結束後,大衛被要求評價自己的兩位合作夥伴,並表示自己對他們的喜歡程度。大衛的評介並不讓人吃驚,他喜歡托尼,那個曾表示喜歡自己的人,而不喜歡那個對自己持否定態度的湯姆。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上,把這一結果稱為“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即“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在朋友最需要的時候,以真摯的友誼去幫助他們排除煩惱、化解鬱悶,熱情幫助他克服困難,這是友誼的最珍貴之處。也隻有你對人付出了熱情,才會換來同樣的熱情。隻有真摯友情才可以換來同樣真摯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