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文明禮儀——把小禮儀無限放大2(2 / 3)

對於比自己弱小、財力較差的交往對象,或是有求於我方的交往對象,商界人士切不可以為自己財大氣粗、“老子天下第一”,就對對方頤指氣使、百般刁難,甚至蓄意侮辱。相反,對他們務必要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與關照。對處境困難的交往對象,商務人員特別要這樣做。此刻的“久旱逢甘霖”,往往會讓人刻骨銘心。

六忌崇洋媚外。如果說“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種現象目前在對內交往中已不多見的話,那麼在對外交往中,它還是存在的。我國現在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鼓勵各行各業進行對外交往,但是其前提是在對交往中,要維護國格、人格,要實行相到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

商界人士在對外交往時,一定要切記維護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形象,不要對外商曲意奉迎、百依百順,甚至“胳膊肘往外拐”,為了討好對方,而做出損害國家利益、單位利益或同胞利益的事情。實際上,人們大都明白,不講國格、人格,對外商賣身投靠的人,盡管一時一事或許偶有所得,但從根本上講,都會因此而令世人鄙視,終歸是因小失大的。

禮貌待人,體現修養

禮貌待人,是指與人交際時所持有的誠懇和氣、談吐文明、舉止謙恭的待人態度。它反映著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和文化素質,是一個人心靈美、語言美和行為美的和諧統一。

禮貌待人,是人類文明千百年優良行為的積習,也是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人們往往把它看做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這方麵,我們中華民族有優良的傳統,從而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

我國古代思想家經常強調“禮”的作用。“禮”有廣狹二義,廣義的禮,大致包括製度、行為規範和風俗文化等;狹義的禮,指禮儀、典章禮節和禮貌。禮和義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

從古至今,禮貌待人一直體現於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

中國人民素以家庭和睦,注重親人感情而著稱於世。我國的傳統道德提倡“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這些人倫規範,都要通過禮貌的方式才能實現。《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就能主動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兄長吃,而把小的留給自己,這不就是良好的禮貌行為嗎?

尊敬老人是中國人民可貴的社會公德。漢代的張良便是這方麵的楷模。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了張良尊敬老人,為老人揀鞋、穿鞋,並得老人贈以《太公兵法》的故事。張良勤苦攻讀,學到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後來輔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裏之外”,立下了汗馬功勞。

禮待下屬,是政治家的有識之舉。

劉備屈尊降貴,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對諸葛亮“以師禮待之”。諸葛亮深感其誠,盡心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熱愛人民,尊重群眾,是革命先輩的高尚品德。

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生病住院期間,每次接到護士送來的藥品,總要微笑著說:“謝謝您。”1925年,孫中山先生患肝癌病勢嚴重。彌留之際,他吃力地對一位護理人員說:“謝謝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過後您應當好好休息休息。”聽到這話,在場的人都感動得泣不成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禮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它能夠使社會和諧有秩序,從而維護著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人類社會需要交往。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難免發生矛盾。禮貌待人,可以化解矛盾,避免衝突;如果不講禮貌,就會激化矛盾,加劇衝突。比如,乘公共汽車時,你不小心踩了人家的腳,應主動致歉,說句“對不起”,對方的不快情緒便會立刻平和下來,繼之回報一聲“沒關係”,二人領首,麵帶笑意,顯現出友好和諒解的氣氛。相反,要是踩人者沒表示,被踩者也不答應,雙方必然唇槍舌劍,越說越僵,甚至會揮拳相向,混戰一場。

禮貌待人,可以得到別人的真誠和指教。學生對老師有禮貌,老師就會格外耐心地講授知識;徒弟對師傅有禮貌,師傅就會不厭其煩地傳授技術;出門在外問路有禮貌,人家就樂於回答,願意提供便利。本文前麵談到的張良,不正是由於尊老敬長,才被贈予兵書嗎?

禮貌待人,可以增進感情,加強團結。一句親切的問候,會使對方暖意盈懷;和藹誠懇,會使對方如沐春風;……我們隻要留意周圍就不難發現,講究禮貌的人,大都與同學同事關係和諧,與街坊鄰裏相處和睦,往來朋友多,親朋情意深。

禮貌對己、對人、對社會的作用如此重要,不言而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禮貌待人的美德。

禮貌待人的核心,是對他人的尊重。培養這種美德,首先要樹立約束自己、尊重他人的觀念。古詩雲,“誠於中而形於外”,隻有從思想上約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自覺做到禮貌待人,同時,也自然會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融洽關係。

培養禮貌待人的美德,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加強道德修養。能否禮貌待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高低。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是人們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同樣的道理,一個粗俗無知、道德修養低下的人,很難想象他會文明處世、彬彬有禮。

培養禮貌待人的美德、還要學習有關的禮貌知識。除了日常的文明用語之外,諸如招待客人、出外做客、親朋相聚、文娛體育等與人們關係密切的社交活動,其中的禮貌知識,也須了解和注意在實踐中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