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補字(2 / 3)

1424年明朝疆域1435年明朝疆域[178]1583年明朝疆域[178]行政區劃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1370年於各省設置一都衛,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1428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共設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183]五行都司是陝西(治甘州衛,今張掖)、四川(治建昌衛,今西昌)、湖廣(治鄖陽衛,今湖北鄖縣)、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兩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置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和嘉靖年間置於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的興都留守司。[183]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置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實際控製為當地宗教首領八大法王分轄各政教中心的寺院,還有各諸侯家屬封地),另有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以上均屬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103]明朝最後有140府,193州,1138縣,493衛,359所。[184]4政治編輯主詞條:明朝官職、明朝政治製度內閣主詞條:明朝內閣製度明朝初期名臣(17張)1380年誅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在廢除丞相後,朱元璋親理政務,一度深感疲憊,於是設立四輔官來輔佐政事。但這項製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廢。十一月,仿宋製,置華蓋殿[185]、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登基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由此成立內閣。[186]內閣隻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隻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明仁宗增置謹身殿[187]大學士。宣宗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準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製度。明初,內閣無實權。之後內閣地位逐漸升高,權限逐漸增大,到明世宗時,內閣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103]六部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與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書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取消中書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隻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降為郎中。各部尚書和侍郎的官階也上升。其中以吏部[188]最為重要,戶部人員最多。禮部[189]與工部[190]地位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191]、戶部[192]外,其他四部基本沒有沒有實權,是被排擠出中央的官員的“養老之地”。[193]監察機構主詞條:督察院太祖尚為吳王時,始置禦史台,設左、右禦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明朝中後期名臣(21張)罷禦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設監察都禦史八人。分監察禦史為浙江、河南、山東、北平、山西、陝西、湖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禦史三到五名,稱為十二道監察禦史。監察禦史都駐在京師,有事帶印出巡,事畢回京繳印。永樂元年,改北平道為北京道。十八年,罷北京道,增設貴州、雲南、交趾三道。洪熙元年,稱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罷交趾道,始定為十三道。正統中,去“行在”字。[194]六科主詞條:六科六科,負責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設給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員,每科都給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職品級雖低,然職權很高。他們有“封駁權”,可以不讚成皇帝的意旨。該製度發揮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195]五寺主詞條: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和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餘四寺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禮樂,隸屬於禮部;太仆寺管理馬匹,隸屬於兵部;光祿寺負責壽宴、進貢等,隸屬於禮部;鴻臚寺負責朝會、賓客(外吏朝覲,諸蕃入貢)、吉凶儀禮。[195]廠衛機構主詞條:錦衣衛、東廠、西廠明朝文、武將補服(15張)明朝主要的情報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武宗時期還一度設有內行廠。錦衣衛設立於洪武十五年,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直接對皇上負責,擁有可以逮捕任何人,並進行秘密審訊的權利。東廠成立於永樂十八年,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於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196]西廠設立於明憲宗時期,首領為汪直。1482年後被廢。其後又被武宗短暫恢複。內廠設於明武宗時期,任務是牽製錦衣衛、東廠和西廠的權利,防止它們三個機構相互勾結權利的擴展,是朱厚照為政的另一種手段。首領為宦官劉謹,劉謹伏誅後,內廠與西廠同時被廢,僅留東廠。[197]其它機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明仁宗之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隻永樂年間,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廣孝專為太子太師,留輔太子。自是以後,終明一朝皆為虛銜。[198]他們名為輔導太子,但實際上輔導太子的機構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設兩坊、一局、一廳。此外還有太醫院,太醫院附屬有生藥庫和惠民藥局。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擔任)。親軍上直二十六衛,除錦衣衛設有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他二十五衛各設有一個鎮撫司,已上俱不屬五軍都督府管轄。女官,洪武五年,定為六局一司。永樂後,職盡移於宦官,隻保留少數女官。[199]5軍事編輯主詞條:明朝軍事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明朝皇帝禦圖集(13張)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200]。在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在明朝後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的戚家軍、李成梁李如鬆父子麾下的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201]。6經濟編輯主詞條:明朝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農業主詞條:資本主義萌芽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常思患糧食不足……區域內調劑甚繁。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栗”。[202]一般糧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稻、麥、粟、梁、黍、菽等多種穀類;某些本來可以自給的區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的劇增,或經濟作物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使本地生產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每年需從外地輸入大量糧食。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工商業主詞條:私營手工業景泰藍瓷器[203]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麵,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204]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製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製,成為民間手工業。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城鎮的發展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麵: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205]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人口明朝戶口流動表年代戶數口數備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戶59,873,305人[206]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戶60,545,812人此為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11,415,829戶66,598,337人-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9,685,020戶50,950,470人-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估計實際71,850,000人-明憲宗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估計實際75,000,000人-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戶53,281,158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戶50,908,672人[207]-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戶60,105,835人-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10,621,436戶60,692,856人-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戶51,655,459人[208]估計萬曆年間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估計實際100,000,000人-注:本表數據源自《明史·卷七七·食貨一》、《明太祖實錄》。7文化編輯主詞條:明朝文化、明朝服飾、西學東漸思想主詞條:陽明學王陽明[209]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並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並且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210]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此方麵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人欲”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係源自於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而隨著西學的傳入,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之際,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入主,哲學家開始更多的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211]而明代晚期書院的興盛,衝擊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借機批評時政,例如曾講學於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進而造成東林黨爭。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212]文學主詞條: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公安三袁馮夢龍文學方麵,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小說《**梅》就是出於明朝。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淩蒙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現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211][212]萬曆時期,猛烈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他們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竟陵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並且乞靈於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212]小說主詞條: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創作了大量的以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長篇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文學巨著。出現於明中葉的《**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213]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213]戲曲主詞條:昆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明前期,元代以來絢麗的雜劇奇葩一度中衰。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214-215]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於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昆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了南曲的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216]書法主詞條:文征明、董其昌、祝枝山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於台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於是台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217]詩文明代詩文數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明中葉,在反對台閣體冗遝文風的鬥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曆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複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當前、後七子複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216]繪畫主詞條:吳門四家、鬆江派明代繪畫精選(31張)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格的繪畫藝術,又被後世稱為“明四家”。嘉靖時,傑出畫家徐渭,自辟蹊徑,創潑墨花卉。萬曆年,吳門畫家張宏開啟實景山水寫生之先河,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畫麵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明畫錄》記載)。明末還有人物畫家吳彬、丁雲鵬、陳洪綬、崔子忠、曾鯨,花鳥畫家陳淳等。[218]8科技編輯主詞條:明朝科技天文、氣象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132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係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1879年才出版隻有十六幅的雲圖。)[219]坤輿萬國全圖[220]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221]。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1634年正式安裝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1643年出版《崇禎曆書》。[219]數學、物理1450年吳敬撰《九章算法比類大全》。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總計1500多問近50萬字《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1584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222]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223]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醫學主詞條:本草綱目李時珍紀念郵票[224]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中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中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中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1624年張景嶽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嶽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1640《景嶽全書》64卷成書16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219]農學主詞條:農政全書1376年,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中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現今仍有實用價值)。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219]地理主詞條:徐霞客遊記、坤輿萬國全圖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徐霞客[225]三十餘國;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226]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227-228]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