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如何馴服這隻秋老虎(2 / 3)

按照中醫理論與中華養生學,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這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為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山藥、扁豆、銀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會帶來由“秋燥”引發的疾病,應該多吃潤肺的食物,飯前多飲雞、魚湯等。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蘿卜、西紅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

秋天果實大量成熟,瓜果、豆莢類蔬菜種類很多,魚、肉、禽、蛋也比較豐富。人們選擇食物的範圍擴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溫、軟、淡、素、鮮的食物,生津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避免涼、燙、硬、辣及油膩的食品,忌暴飲暴食。“飲食有養,貴在調配”。總之,秋季養生應以“平衡膳食、辨證配膳”為原則,進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養生方略。

天氣漸涼時加強防寒鍛煉,可使人體的防禦機能得到鍛煉,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於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不過,對於“秋凍”的理解,不應隻局限於未寒不忙添衣,還應從廣義上去理解,諸如運動鍛煉,也要講求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無論何種活動,切勿搞得大汗淋漓,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飲食篇

立秋飲食少辛多酸

益肺氣滋腎陰,養肝血潤腸燥,這是秋天飲食之要。

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鱉肉、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鴨蛋、蜂蜜、橄欖等。當然,這隻是對正常人及血虛、陰虛體質的人而言。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時常脘腹脹滿、大便泄瀉的,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藥膳,因為它們性屬偏涼,應該首先調理脾胃功能,再少吃一點滋陰食品和藥膳。

要“少辛多酸”。少吃辛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髒的功能。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蔥、薑、蒜、韭、椒等辛味之物,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陽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要吃些溫食。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讚譽。如《本草經疏》譽粳米為“五穀之長,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隨息居飲食譜》謂:“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貧人患虛症,以濃米飲代參湯。病人、產婦粥養最宜。

運動篇

戶外運動郊遊登山

立秋後,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

登山運動,能降血糖,治貧血。專家建議,登山是立秋之後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髒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爬山時溫度變化較為明顯,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製不斷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此外,立秋後郊遊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係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