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如何馴服這隻秋老虎(1 / 3)

“秋老虎”養生保健之道

核心提示: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8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從立秋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但從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

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9月中下旬,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養生專家提醒,雖然時至立秋,但是防暑和除濕仍是養生保健的關鍵詞。

防“秋老虎”傷人,切記八項注意:

1。注意防曬,盡量在陰涼處工作;

2。注意飲食,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就從餐桌上撤除,要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但也不能過於清淡,要注意營養均衡;

3。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要多飲水,每天至少飲1000毫升以上;

4。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出丟失的鉀,但要注意其性味,不宜過於寒涼;

5。要注意保護室內空氣流通,空調房室內外溫差不要大於7℃;

6。要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7。在“秋老虎”這樣的天氣裏,人們不要放鬆對寒涼的警惕性,不要忘記秋天晝夜涼的特點,早晚要注意加衣,防止受寒;

⒏心腦血管病人不能跟普通人一樣渴了才喝水,而應主動補水。綠茶有強抗氧自由基作用,有防動脈粥樣硬化效果,是心腦血管病患者的首選夏季飲料。

秋季要養陰適度防濫補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實者泄之,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實者泄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常用的有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薏苡仁、鴨蛋、菠菜、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防暑除濕保養脾胃

雖然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氣溫還沒進入秋天,由於各地的緯度、海拔不一樣,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天同時進入秋季的。公眾還應小心中暑,注意防暑除濕,養護脾胃,預防胃腸疾病。

立秋時節,人的食欲增強,暴飲暴食易使胃腸負擔加重,導致功能紊亂。另外,秋季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易引起腹部著涼,致使腸蠕動變化而導致腹瀉。預防秋季腹瀉重在保養脾胃,防止胃病複發。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上不要暴飲暴食,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少吃過涼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比較適合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經過炎熱的夏季後,人體內耗較大,導致免疫力下降。隨著氣溫降低,病毒乘虛而入,借助呼吸道疾病侵入人體。特別是初秋時節,氣溫差異明顯,午後的對流天氣及大範圍冷空氣活動,都會造成氣溫驟降,從而挑戰人體的免疫力,因此,值此時節,公眾要防止普通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侵襲。

自古以來,立秋就是人們重視的養生大節氣,曾流行立秋“吃渣”的說法。“渣”,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