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李承乾的手腕還是很可以的,不僅很快穩住了局麵,平穩的接過了李世民的權利,在李世民過世以後也能有條不紊的對國內勢力繼續進行梳理,還是在保證沒有引起太大波瀾的情況下。
如此兩三年下去,確保國內已經穩住局麵了,李承乾才開始采取措施來增強自己的威信,倒也不是一味的謀求對外用兵,而是先從國內開始的。
同曆史上差不多的時間,官方編纂的《氏族誌》經過幾次修改後,終於正式出爐了。
皇族自然被列為第一等,其次是後族,而朝中各大重臣也緊跟其後。
幾大世家並不如他們所預想的那樣高高在上,自然免不了對此多加阻撓,可作為既得利益者,眾多朝臣自然都站在皇帝一邊,所以最後還是推行了下去。
而且不同於曆史上那樣,因為不得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這氏族的排行並沒有取得特別實際的意義,民間並不是太認可。
這次因為《大唐邸報》的存在,官方有了自個的宣揚途徑,而不是單純靠著士林之間的傳播來品評,可以說是搞得眾人皆知。
而每一個氏族為什麼排名高,對大唐有過哪些貢獻,也都是有附錄的,在按照官方要求一並對著民眾宣揚,這樣造成的影響可就大了。
原本的世家大族因為幾次被含沙射影的批判,大都給普通民眾造成了這些家夥就會盤剝民脂民膏,是脫離群眾自命清高的家夥。
偏偏他們褲襠裏確實都不幹淨,淨幹些和他們自個標榜的東西相去甚遠的破事,說個道貌岸然絕對不為過,那名聲能好到哪去。
這一次的《氏族誌》中又基本沒提到他們的功績,反倒是對那些國朝重臣的事跡多加讚賞,就很容易的給人一種印象,這些人落到三流四流的境地,絕對是咎由自取的。
如此隨著這一版的排行逐漸深入人心,那些個世家大族在所謂民望方麵,那肯定是大不如前了。
隻不過他們大都在當地有著眾多產業,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對當地的影響力一時半會還是消除不了的。
有了這樣的基礎以後,李承乾才能騰出手來,去收拾那些對大唐不利的家夥。
先是挫敗了吐蕃對大唐鬆州的侵擾,然後唐儉搞得秘密外交又建功了,西突厥那邊竟然直接分裂成了東西兩大部分。
而慎獨弄出來的那些個靠商品間接控製原突厥草原的發自也奏效了,突厥各大部族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大唐,離不開和中原的貿易往來了。
如此聯係緊密,彼此之間又是個互利互惠的局麵,自然對大唐越發的歸心。
有了穩定的北方,李承乾才好施展手段,先是給愈發強大的薛延陀那邊封了個小可汗,擺明了就是給他們添點堵,搞個掣肘,讓他們加強內鬥的。
而這手段還真的好用,多了大唐的認可,那位小可汗的勢力瞬間就得到了加強,自然也不會甘心居於大可汗之下,彼此之間的齷齪隻會越來越多,更何況背後還有類似唐儉那樣的家夥,時不時去友好的勸說兩句。
如此一來薛延陀這邊被絆住了腳步,還有突厥草原做緩衝,西突厥那邊分裂了,同樣內鬥不斷,自顧不暇,對大唐來說正是外部環境最平穩的時候,內部也已經理順了,自然適合出兵。
於是李承乾這邊找了個借口,直接對一直不服大唐的高昌國出兵了。
不過和曆史上不一樣,這一次的大總管可不是原本曆史上的侯君集,而是如今已經被當作下一代軍神在培養的李績。
李世民對侯君集是異常信任的,在他的履曆上也可以看到出將入相的過程,不知道是不是和慎獨一直猜測的一樣,是因為這位就是給李世民幹黑活的。
可李承乾卻並沒有和曆史上那樣對這位格外看重,曆史上他們是為了造李世民的反才聯手的,而這一世李世民早早的過世,還是禪位給李承乾的,他壓根就沒來得及生出造反的想法呢,自然也不會和侯君集早早的勾結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