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玩是最好的學習(1 / 2)

有一天傍晚,我外出歸來,看見辰辰和幾個孩子在小區裏玩得熱火朝天,你追我趕,嘻嘻哈哈,好不熱鬧。我無端地生出一種感動,似回到了我的童年,我悄悄地走了過去,生怕孩子們見到我還得叫聲阿姨,這多影響他們玩的興致啊!

正當我要離去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大喊:“陽陽,你給我回來,作業做好了沒有?就知道玩,你給我先把作業做好了,否則以後都不準再玩。”

那個叫陽陽的孩子一聽,本來眉飛色舞的小臉立刻像霜打的茄子一樣,他留戀地看了看小夥伴們,又看了看一臉盛怒的媽媽,最終,不情不願地往家裏走去。我聽到那位媽媽還在數落自己的孩子:“你整天就知道瘋玩,學習卻一點也不刻苦努力,你什麼時候能用你玩的勁頭學習了,我保證你每次考試都得第一,你說說你什麼時候才能不讓我操心啊?”

孩子耷拉著腦袋,被媽媽半拉著回家了。我可以想象得出來,陽陽回到家後,一定被父母拉到書桌前寫作業,但是他的心肯定還停留在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瞬間,而不會專心致誌地寫作業。

又過了一小時,辰辰也回來了,玩得滿頭大汗,臉上髒得像個小花貓似的,他第一時間衝進浴室,舒舒服服地洗了一個澡,然後吃飯。

大概7點鍾的時候,我看見他開始寫作業了。後來,我偷偷看過他的作業本,寫得很工整,看得出來他寫的時候很認真。

我對辰辰的要求是這樣的:玩的時候你就盡情地玩,腦子裏不用想著學習的事;學習的時候就專心地學。對於孩子而言,最糟糕的結果就是:玩的時候還記掛著尚未完成的作業,所以沒有玩好,學習的時候心裏還在想著玩的事,結果也沒有玩好,最終把學習和玩都給耽誤了。

大家肯定覺得這種結果非常不值得,可這卻是很多孩子的現狀。一直以來,父母對孩子學習態度上的要求就是:學習要刻苦努力。這點我自己深有體會,在我上學的時候,隻要我哪次考試沒有考好,父母就會告訴我:你學習還不夠刻苦努力,所以才會沒考好,然後再引申到我何時和同學玩得太瘋,好像就因為某次玩耍,才導致考試沒考好。

並且他們還給我講鑿壁偷光、懸梁刺股這些故事,每次聽完我都會不以為然地對父母說:“我要是向他們學習,最後成不了偉大的文豪,隻有可能成為流芳千古的書呆子。”父母當時對我的評價就是強詞奪理、狡辯!而我心裏也很憋氣,考試和玩耍哪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偶爾一兩次考不好,不是很正常的嗎?隻是成績代表一切,我說什麼父母都早已對我蓋棺論定了。

所以,當自己有了孩子後,我堅決不想再重複這些做法。我認為在學習上培養孩子的專心是必需的,但非要孩子長時間、高密度地去刻苦學習,則既不科學也不現實,沒幾個孩子能夠讓大人滿意。

父母總覺得“刻苦”、“勤奮”所表達的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作為成年人,我們考慮事情的時候,知道為了美好的結果要付出我們的努力和汗水。所以,我們把這種經驗推廣到教育孩子身上,希望他能夠刻苦努力地學習,換取一個優異的成績,等到那時候,孩子就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確實,這樣的思路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可是放在孩子的身上,真的妥當嗎?

父母無形中向孩子傳達了一種信息:學習是件很苦很苦的事,你要忍受得了這個苦。這種信息使孩子一聽到學習,就把它和“吃苦”聯係在一起,從內心就產生排斥。為了某種成功去心甘情願地受苦,這種精神和毅力連大人都不是人人具備的,卻用它來要求孩子,自然難以如願了。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篇寫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文章,每一個猶太母親在孩子出生之後會進行一個儀式,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孩子去舔,然後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沒有人喜歡受苦,孩子尤其如此。讓他感覺輕鬆、愉快的事他就喜歡,讓他覺得辛苦、難受的事他就討厭。

曾經參加過一位加拿大教育學博士的課程,一位中國媽媽問博士:“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在學習上積極熱情、刻苦努力,請問有什麼辦法嗎?”

博士沒有回答她的問題,反問道:“請問您自己小時候熱愛學習、刻苦努力嗎?”

這位媽媽啞口無言。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理所當然地向孩子提出要求,卻從來不去思考這個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每一位父母都從童年走過,絕大部分都有被家長逼迫的經曆,可是當自己為人父母後,卻往往忘記了自己童年時的感受。我聽到好幾位父母都跟我訴苦:孩子不願意學習,被逼迫得很痛苦,可是有那麼多升學考試在,不願意也得學啊!等他長大後自然就明白父母是為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