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紅票!
……
第二節是物理課。
對於物理,王浩暉在初中時就比較好也比較突出。前世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王浩暉也因此選了理科,但結果這是最坑爹的一次選擇。
雖然,前世不管選那科,王浩暉都沒有專心的去學過。但是,現在一回想,其實選理科對於光芒學院的學生來說是最坑爹的。原因就是,光芒學院並沒有專門的實驗室。
而作為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理科中的自然科學,對於用實驗加深理解,加深實踐操作是必須的一件事。不然,隻通過書本,是很難理解的。
或許這些對於前世的王浩暉並不重要,但對於重生的王浩暉卻非常重要。還好,這一世王浩暉已經結合實際,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他也不可能荒廢有關後世的商業記憶和眼光,而去搞什麼科學研究。王浩暉要搞,也肯定是找人來幫他搞。當然,自己也要稍微的了解。
王浩暉從不認為自己重生了,就會成為天才中“全才”。眼光永遠不能代替知識,好比所有人都能猜想到未來的地球人,必將能夠到達其他星球一樣,真正去負責研究、負責思考如何讓地球人到達其他星球的科學家,永遠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更何況,諸如西方兼具物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的愛因斯坦;兼具發明家、電工學家、企業家的愛迪生;兼具發明家、物理學家的特斯拉。也或者是兼具發明家、建築家、被華國奉為“巧匠之祖”的魯班;兼具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思想及學派創始人的墨子;兼具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政治家的張衡等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全才。
就算是被西方奉為:“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達芬奇,他也僅是兼具了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等十二項著名成就;反而,華國曆史上的北宋科學家沈括兼具了文學家、天文學家、改造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農學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外交家和政治家等十四項成就。但就算如此,他們也不過隻是更接近於全才,而非真正的全才。
華國曆史上有句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時至現代,所謂的三百六十行,早已變得更加豐富,說一句一千三百六十行也不為過。
試問,誰能成為精通“一千三百六十行”的真正全才嗎?
答案,是沒有!
至少從人類出現到現在,還未有出現一個!
所以,在王浩暉看來,全才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庸才”。或許,會出現幾個奇葩,成為人類史上更接近於全才的人物,如沈括、達芬奇。但更多人,卻淪為“什麼都想學,卻什麼也沒學好”的庸才!
人們祈望成為奇跡,創造奇跡,但首先人們必須得尊重實際,量力而行。
重生前,王浩暉雖然足不出戶,但混跡各大論壇的他,也初步研究過中、西教育的一些優缺點,當時還在某個比較有名的新聞網站上發表過一些評論文章。後來,他的一些文章還被轉到了華國教育部的官網上。
重生的半個多月來,王浩暉已經基本給自己規劃好了以後的道路。而在他所規劃的道路中,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自然科學課程,暫時來說已經可有可無,有的意思,也不過是需要了解一下罷了。
如此,有了前世的諸多思考,還有今生的規劃後,王浩暉便果斷的放棄學習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課,他要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的課程上來,尤其是計算機更是重中之重。
其實,王浩暉之所以學習英語,也無非是想要把計算機學得更好而已,畢竟計算機很多的機器語言、軟硬件都是英文。語文、數學雖然對他學習計算機作用不大,但語文可以有助於讓他在語言表達上更加豐富多彩,而數學則可以有助於讓他更好的掌握邏輯思維。總之,王浩暉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他可以不是一個計算機學得最好的人,但他必須是最了解計算機,最能夠表達清楚計算機,最能夠運用管理學組織起計算機公司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