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何時起孩子會遇到錢?(1 / 1)

從一出生,孩子就遇到錢,並隨錢遇到了一係列問題,錢和做人、做事、交友、選擇、尊嚴時刻發生著各種聯係。對於孩子,錢不是簡單的購物鈔票,而是“智商、情商、財商”三商啟蒙的鑰匙。

1—3歲孩子在商場和超市裏遇到錢

錢可以是硬幣和紙幣,但在1—3歲孩子的眼裏,錢變成了吃的、穿的和用的。

3歲前的孩子手裏很少拿錢,但從父母的言行裏能聽到錢,看到錢。所以,錢在1—3歲孩子的記憶裏,不單單是一個詞,而是和家裏發生的各種事情,以及自己的吃喝玩樂連在一起。

3—6歲孩子在想象和遊戲裏遇到錢

錢是鈔票,但3—5歲孩子的意識裏錢可以通過想象、遊戲、移動交換到各種想要的東西。這和人類早期的原始交換和貨幣創意的情形極其相似。

孩子樂於在遊戲裏遇到錢: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布萊森,自己改造了一個玩具小火車,經過改裝後提速,便舉辦了一個小火車玩具展,向小朋友收兩塊巧克力作為門票。

孩子渴望在生活裏遇到錢:美國財富大亨巴菲特5歲擺小攤賣口香糖,瑞典英格瓦5歲賣第一盒火柴。在這些遊戲式的買賣中孩子遇到錢,並學會掙錢。

6—9歲孩子在購物和勞動中遇到錢

能掙錢是一種能力,會花錢也是一種能力。

中國父母用“孩子打醬油”證明孩子頂用了。打醬油這麼一件小事為什麼能證明孩子長大了?

因為會花錢辦事是孩子走出家門,與社會交往,能拿錢進行物質交換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隻有在買賣中才能體現,因為購物需要具備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計算能力、交往能力等等。一個人能否立足社會,獨立會花錢辦事,不吃虧上當是一個重要標誌。

外國父母把孩子能掙錢作為長大的標誌。美國人鼓勵孩子自己掙零花錢。美國費拉?格雷6歲用石頭畫畫賣,最後成為商業奇才。

9—12歲孩子模仿成人拿錢買麵子和尊嚴

多年前有個朋友在電話裏失聲痛哭。問及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兒子偷了家裏的錢,請全班同學吃羊肉串上癮,後來,又請喝啤酒。老師把她叫到學校,她覺得自己特別沒麵子;兒子學習成績平平,每次家長會都點名遭到批評,現在,偷家裏的錢竟是為了請同學喝酒,太辜負她的期望了。

這個故事很典型,拿錢買麵子買尊嚴,這是9—12歲孩子常幹的事。老師和家長總把這樣的行為歸於品德出問題,甚至對孩子失去信心。其實實屬心理問題。孩子渴望被重視被關注,於是模仿成人擺闊拿錢買人緣。父母如果了解孩子的這一心理,及時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你必須先做好你自己的事,而不是拿錢討好,因為錢買不來尊嚴,隻能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

12—15歲在學校和家裏經常遇到錢

錢能創造形象,錢善於包裝人。所以,民間流行一句話:“人是衣裳馬是鞍。”

12—15歲青春期萌動期的男孩女孩子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喜歡通過追逐時尚吸引異性的目光,童年的朋友圈和擇友標準開始發生變化,人際交往的方式由兒童式的遊樂逐步滲入金錢參與的情感交往。各種派對和生日聚會花銷不斷攀升。

我在一項中學生消費調查中看到一個驚人的數字:北京一所名校中學生生日聚會平均消費每人上千元。商品經濟時代,孩子在家庭和學校都會遇到錢,當錢和情感發生聯係,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被情感和附著在情感之上的錢帶走。

15—18歲的孩子感受錢的兩種能量

對於15—18歲的孩子,什麼更有吸引力?金錢?還是夢想?

隨著年齡增長和眼界的開闊,青春期的孩子因渴望獨立,想飛出父母的手心,自己做主獨立做判斷和自己做選擇。這裏所說的青春期叛逆不是別的,一是脫離父母的軌道,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一是逆著父母的思維,開始自己做決定,從穿戴到人際交往都希望能自己做主。正如有句流行語說的:“我的青春,我做主”。

在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時代,父母和孩子遇到如此多的錢,以及錢帶來的各種糾結、困惑和混亂。曆史不曾給我們提供一個有效的教育模板,而我們這代父母需要給孩子財富智慧,才能避免孩子“隨錢逐流”。

無論孩子從何時起遇到錢,每個年齡的孩子在不同的境遇下都會遇到錢,同時遇到不同的金錢觀和正負兩種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