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千姿百態的,遇到錢時,孩子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有的孩子不加思考亂花錢,而有的孩子自律,做事消費都有節製。為什麼有的孩子亂花錢,而有的孩子卻不同?
亂花錢的孩子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用什麼方式滿足孩子的欲望,或鼓勵孩子以什麼方式釋放情緒至關重要,不但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管理,也塑造了孩子的性情和生命形態。
鼓勵精神追求,孩子就不會亂花錢
18歲前的孩子對精神追求勝過物質追求。
孩子不是物質享樂主義者,而是精神追求者,因為物質生活的高低是父母提供的,孩子無法選擇。但從3歲起,孩子就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童星小寶3歲癡迷跳舞;民族歌手阿寶4歲癡迷唱歌;陶藝大師周國楨5歲癡迷雕塑;美術大師韓美林6歲癡迷繪畫。當孩子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都聚焦在求知和獲取精神財富時,就沒有時間去浪費錢,也不會隨便亂花錢。
精神越富足,人對物質的需求越少,精神越貧乏,人對物質的占有欲越強。
激發學習興趣,教孩子如何讓錢增值
孩子的心是貪婪的,一旦喜歡上什麼,不但希望立刻得到,更渴望全部擁有。特別是有了超市的出現,推著車,看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伸手可得,要什麼都是信手拈來。這種購物的感覺,特別容易激發孩子的購物欲和占有欲。
雨奇的同學劉亦菲小時候特別喜歡玩四驅車模型。玩具公司為了賺小孩子的錢,不斷推出各種新的產品,他像所有孩子一樣,希望把所有的汽車都買回家,不管玩不玩,也不管要花多少錢,因為他喜歡每一個汽車模型。
每當他要爸爸買新的玩具車時,爸爸總是耐心地告訴他:“這些模型車的內部構造都是一樣的,廠家隻把外觀稍加改變,就可以吸引你們購買。買一輛和買十輛是一樣的,四驅車是用來競速的,競速的關鍵是馬達,你可以更新馬達或其他配件,這樣花很少的錢,你就可以擁有一輛新車,而且你的車速小朋友永遠也趕不上。所以,你花錢換馬達提高車速能讓錢增值,而換新車圖漂亮隻能讓錢貶值。”
劉亦菲聽了爸爸的話,不再花錢盲目地購買新車,而是通過改裝提高四驅車自身的性能和速度。每次和小朋友賽車,他總是用舊車跟小朋友三天兩頭換的新車比,小朋友的車外觀一個比一個炫,但最先衝過終點的總是他那輛外觀不變的舊車。
從此,劉亦菲不但懂得了怎麼做能讓錢花得值,又讓錢增值,而不是盲從地浪費,他從不買華而不實的新賽車,而是專注於研究如何提高車本身的性能和速度,既實現效益最大化,又探索和研發新技術。十幾年後他從英國留學回來,被選拔到中國科學院,從事航天科技研究。
孩子花錢無節製或喜新厭舊本屬於自然,想花錢買各種玩具車的男孩兒很多,而劉亦菲的爸爸獨創了“一箭雙雕教育法”,既教孩子花錢有道,又激發了孩子的學習樂趣和夢想,讓孩子從小學會怎樣用最少的錢做最大的事。
告訴孩子,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給兒子的家書中寫到:“巨大的財富也是巨大的責任”;“你要想使一個人殘廢,隻要給他一對拐杖”;“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他在信中給兒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聰明的國王想編寫一本智慧錄,以饗子孫。他的大臣們快馬加鞭,完成了一本十二卷的巨作,老國王看了嫌太長,令他們濃縮;大臣們幾經刪減最後剩一本,國王還是不滿意,最後,大臣們將這本書又濃縮為一章,然後,減為一頁,最後,凝練成一句話——“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就是智慧書的全文。
不勞而獲是人性的弱點,隻要有條件,人就樂於等著天上掉餡餅。許多家境殷實的孩子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容易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
父母要告訴孩子錢不是憑空來的,風刮不來錢,雨下不來錢,要想得到錢,必須付出勞動。光給孩子講道理不行,必須讓孩子親身體會錢來得不容易。
不勞而獲思想是滋生假、惡、醜的禍根,一個人的機體如果埋下這一毒瘤,會不斷派生出貪婪、敵意、妒忌,乃至仇恨。所以,美國人鼓勵孩子自己賣舊玩具、打零工、擺小攤、搞小發明和創意掙錢,讓孩子從小通過親身體驗學會珍惜財物,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