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愛給女兒錢,媽媽愛給兒子錢,這個模式被很多家庭複製。如果爸爸隻用錢來寵愛女兒,而從不傳導正能量金錢觀,女兒早晚要被寵壞,最後注定要敗在錢上。同樣,如果媽媽隻拿錢養兒子,寵著慣著兒子,其結果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培養出一個敗家子。
女兒要錢,為什麼要媽媽給?
很多家庭都使用相同的模式,女兒要錢總是爸爸給,爸爸出手大方,也不追問花銷項目,隨著女兒的性情來,所以,女兒都喜歡跟爸爸要錢。
依據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戀父情結”理論和現在的流行說法:“女兒是父親前世的小情人”,爸爸疼愛女兒、嬌寵女兒仿佛是天經地義的。可現實生活中,被爸爸過度寵愛的女兒,尤其小時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啥給啥,在物質上父親給予極大滿足,而在精神和情感方麵有嚴重缺失的女孩兒,為什麼後來事業、婚姻、家庭都發展不順呢?
對這一現象,我一直特別關注,也格外警覺。所以,雨奇10歲之前,她要錢都是我來給,並清楚地告訴她我每月工資多少,稿費多少,爸爸的收入多少,她每月要花的學費和零用錢占我們收入總比例的多少,還給她講各種勤儉節約的故事。
有時候,她在碗裏剩飯,我們就讓她吃幹淨,她不願意,我就故意告訴她:“這些糧食都是你的福分,剩下的飯是你的福根。每個人來到世界上,一生應該吃多少食物都是有數的,如果你不吃掉,浪費了,你的福就丟掉了,今天丟點,明天丟點,你的福就越來越少,等你老了的時候,就會沒飯吃,沒衣服穿。你願意嗎?”因為重視節儉教育,自然效果很好。但雨奇10歲那年,一雙皮涼鞋,改變了原來的家庭管理模式。
有一天,雨奇在商店裏看上一雙皮涼鞋,我不同意買,理由是太貴,還有皮涼鞋底子硬,對腳不好。雨奇乖乖地跟我回家了,過幾天,她和爸爸從外麵回來,一蹦一跳地進門:“媽媽,快看!”她得意地舉起一隻腳,腳上穿的正是那天在商店被我拒絕買的白皮涼鞋。
然後,她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快樂地告訴我:“媽媽,我發現一個秘密:咱們家你管精神文明,爸爸管物質文明,這樣最和諧。”
“為什麼爸爸管物質文明就和諧啊?”
“爸爸買東西果斷,不猶豫,不講價,不小氣,想買立刻買,特別爽。”
“那媽媽買東西什麼樣?”
“跟你買東西太累,買什麼都說貴。再說,我爸爸特有學問,買東西時還能天南海北地講各種物品的來源演變。”
她以對爸爸的崇拜鼓動爸爸快樂地不假思索地掏錢,從此,她想啥來啥。有一天,她爸爸臨時決定出差,出門前,在雨奇的枕頭上放了兩百元錢,
同時,寫了一封短信:“爸爸臨時出差,給你200元的零花錢,祝你開心快樂!”
我意識到這下糟了,不但雨奇花錢上癮了,連爸爸給錢也上癮了。如果爸爸給女兒錢總能聽到“果斷、爽快、大氣、有學問”這些溢美之詞,自然會出手更大方,不講原則,為了贏得女兒的愛戴,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價值,會不假思索跟著女兒的需要走。
我突然想起雨奇5歲時“顛覆家政”的事,覺得事情嚴重,必須尋找對策和辦法。
有一天,先生說想買個遊戲機,我反對,理由是怕女兒上癮,對眼睛不好。先生雖然不爽,但作罷了。
兩天後,先生帶女兒逛商店,念著心中那個遊戲機,便對3歲的女兒說,爸爸想給你買個遊戲機,女兒很高興,一蹦一跳,拍手言快。
“可你媽不同意。”
雨奇眨眨眼,來一句:“你想買就買唄,為啥聽她的?”
先生默然。雨奇突然滔滔不絕:“她也不是你領導,你也不是她部下;她也不是你主子,你又不是她仆人;再說了,她也不是你媽,你為啥聽她的?”
這最後一句“她也不是你媽”最具殺傷力,一語擊中要害。先生當即掏錢,毅然決然地搬回了遊戲機。
從此,家政徹底顛覆,丈夫購物完全自作主張……
為了滿足各種欲望,孩子經過細心觀察會發現父母的軟肋,再選擇對策:用鼓勵法,還是威脅法,孩子都自有招法。
在孩子沒體會掙錢多辛苦時,卻在花錢時找到快樂,提早享受花錢帶來的喜悅,孩子的欲望很快會膨脹起來,並脅迫父母跟著走。
從那時起,我開始動腦想辦法改變局麵,並意識到女兒要錢,一定要媽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