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孩子流行一種病:“缺少父愛綜合征”。
主要症狀為:“焦慮、孤獨、任性、多動、依賴、自尊心低下、自製力弱、攻擊性強”。
病因:缺少父愛。
患病人群:未成年男孩。
病因:凡是得不到足夠父愛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情感障礙,尤其是男孩,圍著母親長大,對母親言聽計從,或由於母親驕橫跋扈而產生人格和心理缺陷。
危害:這些缺陷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相反,會一直延伸至成年,不但會影響日後的事業發展,也會給未來的家庭生活蒙上陰影。
《三字經》裏有句話:“養不教,父之過。”強調父親的教育作用。中國哲學從日月、天地、山水對位關係中發現,父母是孩子的人文生態環境,即日月、天地和山水。所以,中國文化把父親比作太陽,母親比作月亮;把父親比作天空,母親比作大地;把父母比作青山,母親比作綠水,這三種比喻生動地描繪了父母互映、互動、相依為孩子創造的家庭環境。如果父親缺失或淡出,意味著家中“日無光,天塌了,山倒了”。父親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與媽媽同等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有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證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得到父親信任和尊重的男孩子自信心和行動力強,做事果斷,不猶豫,有勇氣有膽量。
北京有個男孩兒,9歲時父母離婚,他跟著母親。媽媽為了給兒子安全感,總是不停地給兒子錢,證明自己不但有能力養活兒子,還能讓兒子過上優越的生活,所有時髦的東西,隻要兒子要,媽媽立刻就給買。
上初中後,兒子開始迷上各種樣式的手機,要第一個和第二個手機時,媽媽毫不猶豫給買了。沒過半年,當他要第三個手機時,媽媽表示不同意,兒子一夜未歸,媽媽嚇得報警、通宵滿城找兒子。要第四個手機時,媽媽剛開口問多少錢,兒子衝進廚房,拿起菜刀:“別問多少錢,你就說買不買吧,不買我就把胳膊砍了。”
媽媽嚇得渾身發抖:“小祖宗,別嚇唬媽媽了,媽媽立刻給買行了吧。”
10歲前,兒子要錢可以由媽媽負責或幫忙買東西,因為10歲前,男孩需要媽媽的溫情和耐心,對錢的需求也隻限於購買玩具、圖書和零食,開銷很小。
10歲後,一定要爸爸負責給兒子錢。在給錢的同時教給社會規範、金錢觀和道德底線。
10歲前,兒子喜歡膩著媽媽,隨著獨立能力的增強,男孩兒渴望逃出媽媽的手心和懷抱,追隨父親的腳步去探索外部世界,而父親的缺席或淡出家庭,會讓男孩因看不見父親的天空而失去方向,最後變得無法無天。
在孩子的眼裏,爸爸就是法,爸爸就是天。但很多爸爸隻忙著掙錢,早出晚歸忙著給孩子提供經濟保障,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還有一些爸爸幹脆變成孩子的提款機。
濟南有個媽媽在電話裏對我哭訴:丈夫整天不在家,兒子一天比一天不聽話,經常因為一件小事,說他幾句,就離家出走。每次要錢時,就趁我不在家,在桌子上留下一張紙條,寫上要多少錢,等我去上班後,他就回家把錢拿走。
讀小學時兒子一直很聽話,從不亂花錢。上中學後,開始跟同學攀比,講吃講喝,後來,又升級要名牌,不給買就生氣就鬧。我怕影響他的學習成績,就一次次妥協,現在管不住了。
本來兒子很怕他爸爸。原來也商量好,兒子上中學後跟爸爸要錢,可爸爸總說忙,也不著家。第一次兒子跟他要錢,他還挺認真,告訴兒子不能亂花,可一忙起來就說:“找你媽要。”
兒子不怕我,知道我疼他,怕他受委屈,所以,跟我要錢從不眨眼。現在已經長一米八高了,要100元如果給80元就陰沉著臉,有時還攥著拳頭,特別凶。
因為害怕爸爸,男孩說話做事會有所收斂,爸爸的遠離和淡出,等於在精神和心理上自動撤銷了警戒,讓男孩無所顧忌。而媽媽的有求必應,從不拒絕,激活了男孩的欲望和不合理需求。當男孩的欲望和花錢成癮時,又恰好爸爸缺席,自然會鎖定向媽媽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