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談性色變的中國人(1 / 1)

中國人忌諱談性事,性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是“可欲而不可言”的事。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待性的態度也是婚姻觀念中最敏感的方麵。古人雲:萬惡淫為首,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性是最不寬容的。

新中國成立直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的都是最嚴厲的肉體禁欲主義和精神禁欲主義,男女在街頭接吻,會被抓進牢裏。誰掌握了誰的男女作風問題,就可以對其發動批判。男孩子遺精被認為“有傷元氣”,誰談論性就會遭到唾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稱為“文革第一淫書”的《少女之心》,是當時唯一直接描寫性行為的手抄本,也隻是悄悄地在地下流傳。

多少年來,我們的父母永遠在“性”上諱莫如深,夫妻之間不談情,不談性,隻談孩子,隻談生計。性的壓抑和弱化,必然導致自我的壓抑和弱化,到了談戀愛和找對象的年齡,有時候哪怕遇到了自己心儀的異性,也不知道如何追、如何表達,隻好任由他人代勞——比如父母安排、朋友介紹,甚至借助婚介所和電視台。中國人一直對相親樂此不疲,婚戀節目火爆,都與此有關。

對國人來說,閨房之事放到大庭廣眾之下來講,是最不容易過的一道坎。既然不能公開談性,就隻好無限想象,因此,在性方麵國人的聯想又是最豐富的。對此,魯迅有過一段精妙的描述:“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對“淫”的抵觸,使得中國男人普遍性心理晚熟、自我壓抑和弱化。

隨著觀念更新,人們的性觀念漸漸開放,不再忌諱性的話題,也不再談性色變,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談論“性福”。相愛的人也體驗到,愛與性是密不可分的孿生姊妹,而愛和性的和諧統一,才是婚姻美滿最堅實的基礎。如果夫妻性愛失調,不僅導致矛盾衝突、冷淡、疏遠,甚至還會造成身心傷害,以致離異,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

有一天,我的工作室來了一位少女,從她害羞的眼神裏,我讀懂了她的憂慮和膽怯。她試探著問:“我沒有辦法過夫妻生活,有辦法嗎?”

“從結婚到現在一直沒有過嗎?嚐試過嗎?”我問道。她告訴我:“試過多次,每次都是因為我怕痛,草草結束。”

原來,結婚半年多來,這對小夫妻還沒有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夫妻性生活。從她的敘述中,我了解到,這位80後的女孩,有著與這個時代完全迥異的性愛觀念:婚前是絕對不能與男友發生性關係的。

她出生在一個非常保守的家庭,父母感情深厚,對孩子的教育也很傳統。看到女兒一天天長大,亭亭玉立,做母親的總是前言後語,有事沒事地提醒她:“很多人的婚姻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婚前沒有守住婦道,過早地把自己的女兒身交給了別人。”聽得多了,漸漸地,就在她的腦海深處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謂婚姻幸福,就等於婚後才能有性生活。

然而,她又生活在我們這個性生活相對開放的年代。在與丈夫結識之前,她談了一個男友,並且一談就是三年。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深情款款在一起,時間長了,保不住會有肌膚之親。但這個女孩一直牢記母親的教誨,堅持不發生性行為。每當男朋友感情衝動,想“那個”時,她就想起了母親的叮嚀,脫口而出:“我怕痛!”

“我怕痛!”這句話,反反複複地重複著,一說就是4年多。直到遇見現在的愛人,她依然保持處女之身。可是,這卻給她的婚後生活,種下了一顆恐慌的種子。同樣的話,不斷地重複,不斷地重複,不知不覺中,就等於暗示自己:我怕痛,我不能過性生活。

婚後,當她準備把自己的處女之身交給丈夫時,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做一個正常的妻子。她流淚了,卻手足無措……

每當這時,丈夫都會安慰她:“沒關係!”但她分明從丈夫的麵部表情中感覺到,丈夫在默默地忍受著生理上的煎熬。她心理更加難受:“我非常愛自己的丈夫,他是我精心挑選出來的,我很佩服他,我特別希望給他快樂!”

說到這裏,她難過地抹起了眼淚。直到我給她做了幾次谘詢,並提出了一些建議之後,她才慢慢解開了自己性生活“痛苦”的心結,開始積極麵對自己的丈夫……

在我接待的來訪者中,這類案例並非少見,且大多是高學曆的年輕人。有一對大學教授夫妻,結婚八年不能過正常的性生活,直到見我之前,妻子還是處女之身。還有一位女孩,是被父親“押送”著來到我這裏,女孩自訴,夫妻結婚六年一直在痛苦中徘徊,相互怪罪,相互埋怨,最後不得不選擇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