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山——我的第一頓齋飯(3 / 3)

不免在心裏暗暗腹誹:從昨天入園到現在,怎麼也沒人管我們,也沒人教規矩呢?

但是後來我便釋然了。一入園即了解到所有的規矩和流程固然是個辦法,然而聽其自然,讓學員在碰撞和摸索中通過觀察和模仿來總結規則,不也是一種修習嗎?少說,多看,萬事三思而行,不要輕舉妄動,讓自己的心變得謙卑而順從,虛心學習前輩的一舉一行,了解合理的規矩與禮儀,這不僅僅是禪修應當具備的品行,也是為人處世的至理啊。

吃過飯回房小憩,還沒回過神來,又有人來喚我去辦公室。我稀裏糊塗地去了,女工組長妙韻說讓我們新來的五個人一起拜見尊者。

原來,這才算是真正的入寺儀式了。

無畏尊者穿著袈裟坐在角落的桌子後麵,我們各自站立,肅然地等著,人齊之後,尊者說可以行禮了。

我們先拜了佛陀,又跪拜尊者,尊者指點我:“磕頭時,肘部要著地。”我隻好又重新磕了頭,看看另外四個,都禮儀周全,似乎隻有我一個人是完全的門外漢——唉,白讀了那麼多佛教書籍印度曆史,還下工夫研究過一陣子釋迦牟尼傳記,卻連怎麼磕頭都不會。

行禮後,尊者開始用巴利語念經,並要求我們跟著念。於是他念一句,我們跟一句,我完全聽不懂他在念什麼,隻是鸚鵡學舌而已。念經後,再次行禮退出,月桂笑著對我說:恭喜,你皈依了,以後就是佛弟子了。

啊?我皈依佛門了?

我呆住,這才知道剛才的儀式就是“受戒”。我竟然就這樣稀裏糊塗地三皈五戒,成為佛教徒了。那以後我還可以學習別的宗教,至少是去了解和學習宗教曆史文化嗎?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卻喜歡閱讀宗教經典。每次在國外旅遊同人聊天,都會涉及宗教的問題,曾有人問我的信仰是什麼,我猶豫著沒有回答。

因為在虔誠教徒的心目中,沒有信仰的人會被視為魔鬼。

在英國時,我喜歡一間接一間地參拜教堂,對上帝傾訴心事,祈求力量;而在印度時,我被恒河上的放燈儀式所感動,遂立誓死後不留墳墓,唯願將骨灰撒入恒河;在埃及時,我仰望金字塔或底比斯神柱,感歎埃及古宗教的偉大,對於《亡靈書》所記載的靈魂學深深著迷;在俄羅斯時,東正教的洋蔥頂教堂美得讓我落淚……但是,我並沒有準備好要加入任何教派,誰知道就這樣順水推舟地入了佛門了。難道這就是宿命,抑或夙緣?

後來,我特地找到辦公室向執事請教:受戒之後,是不是就不能再進教堂,讀《聖經》,或者學習其他宗教了?

執事老師告訴我:受戒,隻是為了在法樂園中禪修期間清淨自持,心懷謙卑,離寺後便可以破戒了。至於其他宗教,隻是作為學習研究的對象是無妨的,但要是受洗、禱告、跪拜或進行其他宗教儀式的話,便等於破門,不再自認為佛門弟子了。

聽過後,我放心了,頓時歡喜起來。當知道佛門對我並沒有強製約束的時候,我卻忽然無比珍惜起這次受戒,很開心自己皈依,成為一名佛門弟子了。

忽然想起魯智深入山門時唱的那支《寄生草》:“漫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裏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從此後,俺也拜進山門,是有信仰的人了,多有底氣啊!

◎名詞解釋

巴利語:原意為聖典語,佛經語,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用語。巴利語與梵語同屬古印度語,但梵語屬於貴族語,巴利語是民眾語;梵語是婆羅門教的標準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聖弟子們的用語,佛陀在世時曾禁止僧眾用梵語來統一佛語。世人懂得梵語者少,懂得巴利語的就更少,佛教發展過程中,隨著幾次大分歧,流傳經典漸以梵語代替巴利語。佛陀圓寂於公元前 543 年,而唐僧玄奘往印度取經則是公元七世紀的事,中間隔了一千多年,所取回的經書已經不是最初的巴利語佛典,而是梵文典籍,譯的自然也是梵經;而今天瑪欣德尊者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所致力的,正是將印度最原始的佛教經典——巴利語佛經重新翻譯完成,殊為大功德。

比庫:巴利語音譯,即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並達上的男子。漢傳佛教依梵語音譯為比丘,即俗稱的和尚。南傳上座部譯為比庫,區別於北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