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
藏北接連降了兩場雪,氣溫低至零度。京城的酷暑,燙得人心裏冒火,西藏的盛夏已經凍在了冬的門坎。我與生俱來就喜歡西藏的雪,她永遠是春天的先知。
我說我立即就動身去西藏。淩仕江說他在拉薩等我。
我在遙遠的北京感念西藏時,總會有淩仕江來報信。要麼接到他的電話,要麼收到他的來信,或告訴我布達拉宮廣場拓寬了修平了,或通報我拉薩的書店擺上了一批反映西藏題材的新書,或介紹我認識一位新的西藏文友。我一直覺得自己仍然沒有離開高原,一半的因素是因為耳畔總響著淩仕江那純真的聲音。
我不會忘記那個春天,淩仕江從邊防哨所深入生活後回到拉薩說的那句話:西藏這塊土地真的很冷,所以需要一顆滾燙的心!
淩仕江已經在世界屋脊上待了九個年頭,好像還沒待夠,總是想著法兒一直待下去。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境界?
我曆來認為豐富而曲折的人生經曆,對作家來說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我沒有絲毫的意思要作家去人為地製造災難;但是,不要拒絕吃苦,不要害怕磨煉,不要逃避困難,這是一個作家應該具備的人生態度。我相信淩仕江永遠都不會抱怨他這些年在西藏所吞咽的種種苦澀,甚至眼淚,他會越來越感到它的寶貴,對於文學,對於做人。
淩仕江堅持不懈地將筆鋒滲透到他所熟悉、並深深愛著的西藏這塊終年永凍的熱土裏,用他散文中具體的人、物、事來演化凸現西藏社會(尤其是雪域軍營)的特色。他在思考中流露的那些哲思也引導著讀者去思考。《藏南看雪》是他早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也是我讀到的他的第一篇散文,經我的手發表在一家軍內刊物上。它那豐厚純美的內容,樸實而有詩意的語言以及晶亮剔透的構架,給我留下了至今難以忘懷的印象。他為什麼要寫《藏南看雪》?因為藏南是他從軍後生活的第一個邊防連隊,還因為“藏南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雪”。藏南的雪不同於藏北的雪,也不同於川藏線的雪,它就是藏南的雪。淩仕江細微地觀察了藏南的落雪和雪景。“往往下午四時許,季風帶著憂鬱的清冷和殘酷的溫柔就開始穿梭大地,有時,風裏還帶著潔白的碎屑,一絲一縷、一片一片地落在高貴的樹林,融入冰凍的河流,飛在神秘的氣層。”“早上,鐵皮房上有純棉一樣的、像護士身著白大褂;午後,菜畦裏有零零碎碎的、怪像綿羊身上的毛;下午,樹杈上有雲朵般的冰淩,似鋸齒加工過的木頭,搖搖欲墜”。對美的發現,對美的捕捉,對美的崇尚,應該始終是散文的靈魂所在。淩仕江對藏南的雪,愛到了極致,他甚至說曾經對北國的雪有過獨特描繪的毛澤東,倘若目睹了藏南的雪,詩興會更加旺盛的,隻惋惜詩人不曾到過藏南。他固執地認為,藏南的雪比北國的雪更宏偉壯觀。
這些年,我每每打開各地蜂擁而至的報刊,總會驚喜地從中發現淩仕江與西藏分不開的詩文。如果僅僅是數量的堆積,我絕對不會在這裏用“驚喜”二字來形容我的心情。他的作品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或選擇了一個很別致的角度,或尋覓到一個十分特殊的題材,或從身邊的日常瑣事中審視出一種輕盈靈動的詩意。總之,他的散文有一種異乎常人的情調與韻味。夏天,我讀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藍》《荒誕的荒原》《心靈跋涉的遠方》等,就有這種感覺。
讀完《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藍》,我掩卷沉思良久。你不能不佩服作者在這樣一個看似漫無邊際的範圍裏,精妙而出奇地捕捉到了散文的“核”。寫西藏或拉薩天空的作家太多了,淩仕江高人一籌之處就在於他懂得從小窺大,以少勝多;他緊緊抓住“藍天”二字,一層深似一層地追尋“藍”與“天”之間必然的、生命般的關係。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樣,“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藍的”,它的藍“仿佛伸手便可以裁剪”“……一隻鳥便可以劃破它的寧靜。天,把心情藍得很高,很暢,像立在天邊的經杆,隨著風的節奏而搖曳”。這種對“藍”的挖掘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可以說隻有置身於西藏的藍天下,並把心與藍天貼在一起的作家,才會有這種切膚之痛的一針見血的體驗。西藏的天藍得實在與現實太遠了,於是初到西藏的人便感覺有話要說了,抬頭就問:這裏的天幹嘛這麼的藍呀?他們苦思冥想地找答案,不惜“導致大腦缺氧”。他們見人就發出這樣的疑問,然而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為什麼要提這個不值得一提的問題?“西藏的天和藍是融為一體的。藍與天之間的界限是白雲,可白雲早已跟隨牛羊下山追風去了”,“你不必過分去追究太多的問題,在你抵達之前,西藏的天就這麼藍,在你離開之後,它還將依然的藍,完完整整的藍,永永遠遠的藍”,隻是因為“你看慣了灰色的天空,突然來到西藏就可能產生要把藍與天分離的愚蠢想法。”其實,藍天它本該就這麼藍,隻是你“提出的問題這麼難”,便得不到完美的答案。至此,西藏的天為什麼這樣藍,你麵對藍天苦思冥想的問題為什麼沒有答案,全都說得明明白白的了。這篇本以描寫“秋月春風、山水風光”的散文,以作家深邃的慧眼,便折射出不尋常的思想,使讀者仿佛聽到高山流水的潺潺脆響。值得一提的是,此文剛發表不久就被大小報刊紛紛轉載,同時成為2002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候選作品,並入選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年度散文選2002》。最能體現此文價值的則是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此文成了考卷試題,進入了眾多學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