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巴】牽念多年,終於相見(3)(2 / 2)

胖胡裏奧羞澀地塞給我們一張漂亮的對開小名片,上麵除了聯係方式還有很多漂亮的古董車靚照、詳細的價目表以及詳細的提示信息。第一行赫然寫著:車必須和司機一起租,每輛車隻能容納四名客人。看看胡裏奧·愷撒關門時的流暢動作就知道了,他們是絕對不可能把這些寶貝交到那些來路不明,還經常被莫希托雞尾酒灌得爛醉的遊客手裏的。

我故意傻傻地問胖胡裏奧:“花這麼多力氣整修這些報廢車,在每個細節上要上花這麼多時間,你不覺得太過執著了嗎?”我相信很多車商隻要花一半的氣力,完全可以賺多一倍的價錢。

“遊客喜歡啊,這樣才能租個好價錢嘛。”這個回答我一點兒都不意外,但是,遊客租車是到處玩兒的,他們可不是來花大價錢買古董的收藏家,又有幾個識貨的呢?不過在我腦子裏念完“潛台詞”之前,胖胡裏奧又慢悠悠地補充了一句,這句很短,不過當真鎮到我了。

“我們也喜歡自己做的事。”

接下來,他繼續磕磕絆絆地慢慢說,胡裏奧·愷撒繼續慢慢地翻譯:“我們古巴人的價值觀不太一樣(他講話取舍有度,沒說和誰不一樣)。我們不喜歡那種‘買車——報廢(甚至沒到期就報廢了)——然後再買車’的過度浪費的模式。我們每周四會讓車子休息、調整一天,不賺那一天的錢也要給這美國車做一天的保養維修。”

事實是,我太太覺得能換一款不同的車子,來搭配不同的鞋子,實在是妙到無以複加了。

這種使用觀念的結果就是:他爸爸開了大半輩子後,車子還能神完氣足地傳給了他。“這車和雪茄、大米和烤肉一樣,已經是我們國家特征的一部分了,我們把這些美國老爺車看成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他說這話時,笑容溫和而自信。

也許隻有同樣經曆過物質緊缺時代的中國人,才能夠明白他那種對來之不易的東西的依戀吧。

毫無懸念,這家公司的名字就叫“胡裏托車行(Autos Julito's)”,胖胖的胡裏奧老板的名字全稱胡裏奧·阿瓦雷斯·托雷斯(Julio Alvarez Torres)。我開心地想,他們絕對算是古巴新政下的“新興產業領軍者”,他們把古巴的傳統和對未來的希望,把古巴的頑強精神和樂觀主義個性結合得還真是完美。

像這樣的老爺車在古巴並不值錢,在收藏家們眼中卻輛輛都是稀世珍寶。按現在的行市,稀有的老爺車隨隨便便就能在拍賣市場上標得10多萬美元的高價,足夠換一輛新款法拉利。但是古巴嚴格禁止老爺車出口,誰也沒辦法把它們運出古巴。

在回程的路上,我忍不住拋出了一個懸疑已久的問題:哈瓦那有多少家能修整老爺車的工作室?零備件又從那裏來呢?

胡裏奧·愷撒一如既往地沉默了片刻,字斟句酌地慢慢說:“在哈瓦那嘛,大概有二三十家這樣的工廠吧,零備件嘛,自己造,或者等待……”

“等待什麼?”

“從天上掉下來唄。”他少有地笑了,還笑得挺詭秘的。

2011年,古巴政府頒布法令,解除了延續近半個世紀的禁令,為私人買賣汽車開了綠燈。這是勞爾·卡斯特羅宣布的古巴社會主義改革計劃中最令古巴人期待的一項措施,根據這項於當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法令,古巴人和居住在古巴的外國人可以進行汽車贈予或買賣,“古巴自然人,或長期居留古巴的外國人進行機動車贈予和轉讓,將不再需要任何政府部門的事先許可。”

後來,我們在網上查到,根據每個人申請的執照不同,每個個體出租車司機每月上繳的稅款也不同。像胡裏奧·愷撒這樣的個體出租車司機每月要向政府繳納1000古巴比索(大約41.6美元)的稅費,而在旺季時,他的每月淨收入能夠達到2000比索(大約83美元,但是我們一點兒沒有因為自己付出的“高昂”車資感到後悔)。這筆收入相當於國企普通員工的三到四倍,這樣的收入,足以令他成為古巴的“金領”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