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雖然隻在母親身邊生活了9年,但母親嚴格的教育和善良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他。這使他身上充分保留了母親品格的烙印,同時也使他養成了嚴謹踏實的作風。後來胡適回憶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學者、作家。幼時就讀於家塾,習四書五經,9歲起熟讀多種中國古典小說。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4年在康奈爾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讀哲學,師從杜威,深受影響。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是中國白話文的倡導者。有詩集《嚐試集》,學術論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等,以及《胡適文存》、《胡適文集》等文集,並榮獲三十五項美國博士桂冠。
慈母兼嚴師
1891年12月17日,胡適出生於上海一個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3歲時父親病故,便隨母親來到老家安徽績溪縣上莊村。
胡適的母親叫馮順弟,19歲時成了比她大三十歲的胡適父親胡鐵花的續弦。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是清末貢生,曾在東三省、廣東及台灣省任官職,然而天不假年,50出頭便拋下孤兒寡母撒手人寰。成了寡婦的馮順弟無奈中不得不帶著胡適回到老家尋找生路,讓孩子接受教育,23歲的馮順弟成了鄉村大家族的主母。
馮順弟盡管農民出身,不會識文斷字,但對惟一的兒子胡適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鄉賢。
胡適3歲前,母親即讓他認方塊字,學了約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鄉時,母親望其讀書心切,就讓他在其四叔開的私塾裏念書。因為個子太小,還要把他從念書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適從小就對讀書有興趣,母親對他也格外照顧。別的小孩學費隻有二元,而胡適的母親渴望他讀書,故學費特別優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後每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二十元。母親囑托先生要為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這讓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紮實。9歲時他就能看《水滸傳》了。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說“看”進去,還能把小說“講”出來,向周圍的本家姐妹們說書。這種辦法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
每天天剛亮時,母親便把胡適喊醒,叫他披衣坐起。胡適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胡適清醒了,便對胡適說昨天他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他認錯,要他用功讀書。有時侯她對胡適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隻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丟臉、出醜的意思)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胡適的衣服穿好,催他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鑰匙放在先生家裏;胡適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裏去敲門。先生家裏有人把鑰匙從門縫裏遞出來,胡適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胡適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他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胡適的母親管束胡適很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麵前罵胡適一句,打胡適一下。胡適做錯了事,她隻望他一眼,胡適看見了母親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胡適睡醒時才教訓他。犯的事大,她等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胡適,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他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他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胡適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隻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侯胡適的姨母在他家住,她怕胡適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他穿上。他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他隨口回答:“娘(涼)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他剛說了這句話,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裏走出,他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後,她罰他跪下,重重的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還用來說嘴!”她氣得坐著發抖,也不許他上床去睡。這是他的嚴師,他的慈母。
胡適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胡適大哥的女兒比胡適隻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服總是和胡適的一樣。胡適和她有小爭執,總是胡適吃虧,母親總是責備胡適,要胡適事事讓她。後來胡適的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了,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麵打,一麵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胡適的母親隻裝做聽不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嫂家去坐一會,或走後門到後鄰度嫂家去閑談。她從不和胡適的兩個嫂子吵一句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