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傑克·韋爾奇之母格蕾絲: 培植自信(3 / 3)

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有發展。對個人、集體、國家都是如此,因此,要使孩子成為生活的強者,必須培養競爭意識,從格雷絲對韋爾奇的培養教育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經驗。

家長應鼓勵孩子參與集體競賽,為集體的取勝盡最大的努力。以班、組為單位的智力競賽、體育比賽等,是一種集體競爭行動,要求每個人既要發揮最大的潛能,又要互相合作協調,使整體作戰成功。目標是既要戰勝對方,但又不能損害對方,孩子從中可學到競爭的原則和方法:公正、平等,從而促進孩子良好的競爭意識的形成。

有競爭的存在,必然有勝利,也肯定有失敗,因此,家長應該教育孩子正確對待競爭中的勝利與失敗。孩子勝利時,要讓他認識到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終點永遠在前麵;失敗時,也別以為世界未日到了,關鍵是找出失敗的原因、努力的方向。勝利時洋洋得意,失敗時垂頭喪氣都是缺乏良好競爭意識的體現。

讓孩子體驗成就感

1957年,韋爾奇作為大學裏兩名獲得化學工程學位的最優秀學生之一,順利畢業了。以他為榮的母親提議給他買了一輛嶄新的大眾甲殼蟲汽車作為畢業禮物。這讓韋爾奇欣喜萬分,這種獎勵讓他體驗到了一種至高的成就感,並激勵著他在下一個人生過程中信心百倍地繼續奮鬥。韋爾奇後來的成功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同樣,近乎癡呆的卡爾?威特之所以成為德國少有的奇才,和他父母的賞識性教育是有一定聯係的。每當威特看完或者譯完一本書時,他的父親總會抱著他喊著著者的名字:“荷馬萬歲”、“但丁萬歲”等。這時母親也進來祝賀:“恭喜恭喜。”接著就上街買回好多東西,做威特愛吃的菜,並邀來好友舉行小小的宴會,會上讓威特向大家敘述全書的大意或者其中的一段,接著大家會向威特表示祝賀和勉勵之辭,讓威特體驗努力之後帶來的成就感。這對孩子自信心的樹立和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效果。

成就感,是一個人在自己所參加的活動中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認可而產生的主觀感受,即受人關愛、受人尊重以及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成就感是促進兒童充分發揮潛能的重要動力之一。如果孩子沒有體驗過成就感,那麼,他的自信心將會逐漸喪失,他的潛能就難以被充分發揮,他們本人也就難以成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因此,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必須讓孩子體驗成就感。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體驗成就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掃地、擦桌子、分發碗筷,指導孩子自己動手製作玩具等,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和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鼓勵孩子玩遊戲、續編故事、添畫、看圖講故事等以發揮孩子的想象力,使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個功課不太好並且動作又不太利索的女孩,難免有時要遭別人的埋怨、責備。她為此感到自卑,在學校上課不敢舉手發言,下課也不願和同學一起玩,在家裏更是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家長深感苦悶,為此也想了不少辦法。有一次,母親有意讓她獨自留在家裏,讓她嚐試整理自己的房間。接受任務後,她精心地布置起自己的小天地來,還特意自製了一個造型別致的布娃娃擺放在合適的位置。母親回家一看,喜出望外,連聲稱讚:“真漂亮!你真聰明!我服了你了!”在一陣真誠的讚美聲中,她體驗到了成就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從此,她在家裏與母親的話語漸漸多起來了,母親也有意識地針對她的每一點進步大加讚賞。學校舉行手工製作展覽,母親竭力鼓勵她參展。她頗有信心地展示了自製的布娃娃,在同學和老師的一片喝彩聲中,她笑得更甜了。從此她性格慢慢開朗起來,漸漸地找回了自信,各科成績也就慢慢上去了,最後以優良的成績考取了美術學院。這裏讓我們感動的不僅是孩子自身的努力,更是母親的苦心和慧眼,是母親創設了孩子發揮才能的機會,又及時捕捉到孩子身上深藏著的潛能和優勢,並對此進行了由衷的讚美和鼓勵。對孩子來說,母親的讚賞,能適時地喚醒他的人生激情,點燃他智慧的火花。

高玉林,一個6歲的小女孩,以一支“瓜瓜娃”的舞蹈,榮獲了武昌區少年兒童舞蹈比賽一等獎。不僅如此,她還在圍棋、遊泳、乒乓球等多項比賽中獲獎。她的成功無疑得益於高媽媽獨特的教育方法:“不對孩子期望過高。”高媽媽每天要求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讓孩子過分依賴家長。隻要孩子完成了,不論成績好壞,高媽媽總會及時表揚。一天,小玉林早上起來後跑到媽媽的房間說:“我會自己疊被子了。”媽媽當時表揚了她,並鼓勵她保持下去。她說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在“成就感”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孩子自信心。

對於學習成績,西方孩子考了七八十分早已歡天喜地回家報功了,家長也滿麵喜色地誇獎孩子“棒極了!”、“真聰明!”,家長為孩子的成功而自豪,孩子為家長的鼓勵而快樂。然而在中國,不少的父母隻看到孩子的不足卻看不到孩子的成就。當100分的試卷孩子考了98分,卻說:“為什麼考不到100分?”當孩子考了滿分,別人也考了滿分時,仍忘不了教訓一番:“得意什麼呀?又不是你一個滿分!”如此這般,就是學習成功的孩子也很難得到親人的讚賞,缺少成功後的快樂體驗。孩子缺乏自信,對前途惘然的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此,作為家長既要學會有心創設孩子發揮才能的情景,又要善於捕捉孩子言行中的閃光點,更要學會賞識和讚美孩子,對孩子的行為要多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體驗成就感。有時發自內心的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個微微的點頭,都能給孩子信心和動力,會照亮孩子的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