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提出的這個戰略的和戰役的指導思想,對於誌願軍取得第一次戰役以及以後幾次戰役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10月25日七時,我軍四十軍第一一八、一一九師在兩水洞地區殲滅偽六師一個營和一個炮兵中隊,正式揭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經過十天激戰,西線之敵被迫全線撤退。到11月5日,敵第八集團軍全部撤退到清川江以南地區,我軍殲敵一萬五千人,收複了楚山、熙川、雲山等城市,取得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在朝鮮站穩了腳跟。
朝鮮戰場上的勝利已經被曆史毫無疑問地證明,毛澤東當初出兵抗美援朝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對整個國際局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當初主張不出兵的政治局其他領導人,此時對毛澤東更加敬服。從長征時期開始,在一些重要的曆史關頭,毛澤東有時在黨內最高決策集體中處於少數的地位,但他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總是能說服多數人最終接受他的主張;而後來的曆史事實也總是證明,他是對的。
彭德懷帶著強烈的內疚、深深的自責向毛澤東檢討:“主席,你讓岸英隨我到朝鮮前線後,他工作很積極。可我對你和恩來幾次督促誌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視,致岸英和高參謀不幸犧牲,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和誌司的同誌們至今還很悲痛。”
第一次戰役勝利後,1950年11月25日到12月24日,誌願軍又發起第二次戰役,解放了平壤,收複了三八線,殲敵三萬六千多人。1950年12月31日到1951年1月4日,發起第三次戰役,占領漢城,跨過漢江,逼近三七線,殲敵一萬九千人。1951年1月25日起,中朝聯軍開始進入帶有積極防禦性質的第四次戰役。
當時,前線非常吃驚,後方補給困難,誌願軍久戰疲勞,大量減員。1951年2月21日,彭德懷回到北京,趕往毛澤東住地萬壽路新六所。這裏比較僻靜,建國初期,毛澤東有時在這裏休息、辦公。
彭德懷到了毛澤東的臥室門口,警衛員將其攔住,告訴他,主席剛剛休息。彭德懷說:“前線軍情十萬火急,你不要攔著我。”他不顧警衛的攔阻,推門而進,大聲喊道:“主席,我要提意見。”毛澤東多年以來都有嚴重的失眠症,睡沉很不容易。他事先已收到彭德懷要回京的電報,此時被喚醒,立即起床,一麵穿衣一麵打趣:“隻有你老彭才會在人家睡覺的時候闖進來提意見。”
毛澤東問彭德懷吃了飯沒有,彭說沒有。他從西郊機場下了飛機就直奔中南海,到了中南海聽說毛澤東在萬壽路新六所,又折返而來。這時已是午後,毛澤東關切地對彭德懷說:“你先吃飯,你不吃飯我不聽彙報。”彭德懷隻好到食堂匆匆吃了幾口再回來。
彭德懷向毛澤東詳細彙報了朝鮮戰爭情況,突出地提出兵員不足和後勤保障問題。他講了前線的困難,傷亡很大,得不到及時補充,戰鬥力越來越削弱。道路、車輛被敵機轟炸,毀壞嚴重,物資得不到及時補充。嚴冬季節,朝鮮東西兩麵是海,寒風襲人,東線更冷,戰士衣服單薄破爛,有的連鞋襪都沒有,大量生病和凍傷。幾十萬誌願軍戰士得不到充足的糧食供應,更得不到新鮮蔬菜,斷炊現象時有發生,指戰員靠的是一把炒麵一把雪堅持戰鬥,營養不良,體力下降,許多人得了夜盲症,嚴重影響作戰行動……
聽了彙報,毛澤東經過認真思考,對彭德懷表態:“中央對誌願軍在朝鮮前線的困難處境很關心,根據現在的情況看,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這一下給了彭德懷一個很大的相機處置的餘地。毛澤東認真聽取彭德懷的陳述,及時調整方針,作出正確決斷,這是英明的。
就是在這次會見中,彭德懷向毛澤東主席詳細彙報了毛岸英同誌犧牲的經過。他帶著強烈的內疚、深深的自責向毛澤東檢討:“主席,你讓岸英隨我到朝鮮前線後,他工作很積極。可我對你和恩來幾次督促誌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視,致岸英和高參謀不幸犧牲,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和誌司的同誌們至今還很悲痛。”
毛澤東聽罷,一時沉默無語。彭德懷見狀,也不知再該寬慰些什麼,室內的空氣仿佛凝固了。過了兩三分鍾,毛澤東才緩緩地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他以強大的意誌力將內心的悲痛深深掩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950年11月25日上午十一時左右,第二次戰役發起的當天,三架美軍B—29型轟炸機從誌願軍司令部駐地上空掠過,沒有投彈。作了防空準備的人們鬆了一口氣。不料,敵機突然掉轉頭,向誌司駐地丟下了幾十個凝固汽油彈,作戰室被吞沒在一片火海中,三作戰室的木板房和周圍的山林、小屋頓時濃煙滾滾,烈火騰空而起。俄文翻譯毛岸英和參謀高瑞欣正在木屋內值班,來不及逃出,不幸犧牲。那年,毛岸英年僅二十八歲。
當天下午三時,彭德懷向中央軍委通報了毛岸英犧牲的消息。短短的電文,竟寫了一個多鍾頭。周恩來接到電報後,深知這對毛澤東的打擊會有多大,他不願在毛澤東指揮戰役的緊張時刻去分他的心,便把電報暫時擱下,批示:“主席這兩天身體不好,故未給他看。”
1951年元旦過後,彭德懷又給毛澤東發來一電,提到上次電報中談到的戰事翻譯有誤,周恩來覺得再也瞞不下去了。1月2日,誌願軍取得第三次戰役的勝利,美軍撤退。毛澤東可以暫時鬆一口氣。這時,周恩來才讓葉子龍把電報送到毛澤東、江青麵前,並附信道:“毛岸英同誌的犧牲是光榮的。當時我因你們都在感冒中,未將此電送閱。”
葉子龍拿著兩封電報走進毛澤東的辦公室,毛澤東正在沙發上看報紙。葉子龍小聲叫了一聲“主席”,然後把電報交給他,默默地站在一邊。
毛澤東像平常一樣,放下報紙,接過電報看了起來。他看了足有三四分鍾,頭越埋越深,空氣仿佛凝固了。當他抬起頭時,沒有流淚,沒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臉色非常難看。他向葉子龍擺了擺手:“戰爭嘛,總會有犧牲,這沒有什麼。”
葉子龍小心翼翼地退了出來。對毛岸英犧牲一事及毛澤東當時的情況,多年來各種媒體做了大量報道,說法不一。實際情況據葉子龍回憶就是如上所述,彭德懷的電報隻有周恩來和他兩人知道,向毛澤東報告時隻有他一人在場。
楊尚昆在他的日記中關於此事是這樣記述的:“岸英死訊,今天已不能不告訴李得勝(毛澤東1947年轉戰陝北時用過的化名——筆者注)了!在他見了程頌雲等之後,即將此息告他。長歎了一聲之後,他說:犧牲的成千上萬,無法隻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精神偉大,而實際的打擊則不小!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有下鄉休息之意。”
毛澤東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說:“共產黨人死在哪裏,就埋在哪裏。我的兒子毛岸英死在朝鮮了。有的人說把他的屍體運回來。我說,不必,死哪兒埋哪兒吧。”
1949年5月,毛澤東進北平後,毛岸英本來安排在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告訴他:“我的權力很大,但給你的權力隻有一個,那就是勞動,年輕人浮在上麵不好,要到基層去。”毛岸英就來到北京機器廠,任黨總支副書記。他說:“如果黨不調動我的工作,我準備在這個工廠連續不斷地做十年工作,隨著它的進步而進步,發展而發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廠中的黨的工作經驗來。”
朝鮮戰爭爆發後,毛岸英積極要求入朝參戰,毛澤東很支持他。彭德懷反對此事,江青和許多中央領導人也都勸說毛澤東不要讓毛岸英去朝鮮,說工廠的工作責任很重大,岸英不好離開。毛澤東堅持要兒子前往戰場,還說:“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去?”
兒媳劉思齊遵照丈夫臨別時的囑咐,每個星期天都要來看望毛澤東。毛澤東一直把毛岸英犧牲的消息瞞著兒媳,劉思齊每來一次,都要問岸英為什麼還不來信。兒媳的話對毛澤東來說不啻是一次巨大的感情災難。周恩來決定安排毛澤東去石家莊休息,以避開劉思齊每周一次的探望,這也就是楊尚昆在日記中說的“有下鄉休息之意”。
1951年3月2日到4月27日,毛澤東在石家莊住了近兩個月,關起門來修改和選編《毛澤東選集》,這樣就躲開了劉思齊。他想用勤奮的工作消減自己對愛子的思念。
這也是建國後毛澤東第二次離開北京(第一次是去蘇聯訪問),第一次到外地居住。
在石家莊的一所保育院內,毛澤東的作息時間同在北京時一樣,一般早上八時左右睡下,下午三四點起床,然後工作。除了伏案工作,他唯一的休息就是到院中散步。名曰休息,但他並沒有從繁忙的工作中擺脫出來。他對著空曠的院子唱兩聲京劇,或湖南花鼓戲,偶爾與工作人員打打撲克,玩玩麻將,用這些辦法來調整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