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天下午,毛澤東起床後招呼衛士開車出去,沿石獲公路(石家莊至獲鹿)一直向西,車子開到附近山腳下的一個地方,他看到路旁麥田裏有老鄉在幹活,便讓車停了下來。他下車走到麥田,一邊彎腰俯看麥苗的長勢,一邊與農民交談。
回到駐地後,葉子龍過來說,石家莊市委的領導聽說毛澤東外出了,為了他的安全著想,深感不安,“萬一毛主席出了什麼差錯,我們怎麼向全國人民交待?”並反映石家莊剛剛經曆了一場反革命暴動,美蔣特務也在抗美援朝期間加緊了活動。
聽完葉子龍的話,毛澤東表示:“好,尊重他們的意見,以後再也不出去了。”果然,以後他再也沒有外出。
之後,彭德懷發來電報,建議將毛岸英的遺體埋葬在朝鮮,和一同犧牲的高瑞欣合葬,並說這樣更有教育意義。毛澤東完全同意,後來也多次拒絕將毛岸英的靈柩移回國內安葬的建議。
1958年,毛澤東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說,“共產黨人死在哪裏,就埋在哪裏。我的兒子毛岸英死在朝鮮了。有的人說把他的屍體運回來。我說,不必,死哪兒埋哪兒吧。”[ 《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48頁。]他總是這樣寬慰親人們:“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
直到1953年的一天,朝鮮戰爭已經結束,誌願軍援朝勝利歸來,可是,毛岸英卻一直沒有任何消息。劉思齊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思念,一天,她又到毛澤東辦公室裏,又一次向爸爸問及丈夫的音訊。
毛澤東沒有直接回答她,而是與她聊起了革命曆史,聊起了她的父親劉謙初,聊起了毛岸英的母親楊開慧,聊起了其他許多為革命捐軀的烈士們。劉思齊越聽越不對勁,但無法打斷毛澤東的談話,隻能睜大眼睛聽著。談到最後,毛澤東終於說出:“要奮鬥就會有犧牲,那麼多革命烈士都為革命犧牲了,他們是偉大的,也是光榮的——岸英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員。”
劉思齊驚聞噩耗,呼喊著“岸英”“岸英”,伏倒在毛澤東的肩上,放聲大哭。毛澤東與兒媳長談之際,衛士體味到毛澤東的意思,悄悄向周恩來作了彙報。周恩來放心不下,趕了過來。
聽著劉思齊痛斷肝腸的哭聲,周恩來在一旁勸解道:“思齊,你要節哀啊,你爸爸的手都冰涼了!”劉思齊又哭著去安慰毛澤東:“爸爸,您不要難過,您要多保重。”毛澤東半晌無語,終於對她說:“今後,你就是我的大女兒!”
1959年,劉思齊第一次去朝鮮為毛岸英掃墓。毛主席臨走給她定了三條規矩,“一,經費不能讓朝鮮出;二,去朝鮮不要打擾朝方,住在中國大使館;三,不許見報。”
後來,毛澤東一直關心劉思齊的成長進步。看著兒媳新婚不久守寡獨身,他為思齊的婚事操心。每次相見,毛澤東都要勸劉思齊再嫁。一次劉思齊說:“沒有什麼合適的人。”毛澤東怕給孩子壓力,微笑著逗她:“滿大街不都是人嘛,隨便找一個不就行了。”劉思齊也笑了:“那要是找了個麻子怎麼辦?”
見劉思齊一直沒有對象,毛澤東又讓李訥、邵華等人去做工作,劉思齊說:“我還沒有去看過岸英的墓,心裏怎麼放得下別人。”
1959年,劉思齊第一次去朝鮮為毛岸英掃墓。毛主席臨走給她定了三條規矩,“一,經費不能讓朝鮮出;二,去朝鮮不要打擾朝方,住在中國大使館;三,不許見報。”
為毛岸英掃墓歸來,劉思齊每天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很快就生了病,進了醫院。病重之時,毛主席專門派人來看她,送給她一張紙條,寫著“意誌為主,藥物為輔”。
劉思齊考慮換一下環境,讓自己從悲傷的氛圍中解脫。她決定去蘇聯學習。對此,毛澤東是支持的。沒想到,臨出國前,劉思齊又身患重感冒,高燒不止。焦急的她將自己的境況以書信形式告知了父親毛澤東,信中同時希望能得到一套《列寧選集》,以便在國外學習。毛澤東接到兒媳來函,隨即回複:
思齊兒:
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養,恢複體力,以利出國。如今日好些,望來此一看;否則不要來。最要緊是爭一口氣,學成為國效力。
祝好!
父字
你要的《列寧選集》兩卷,給你送上。
一九五五、八月六日
殷殷之情,躍然紙上。
身處異國的劉思齊重病不斷。加之出國後由文科轉理工,還要補習俄語,她感到異常吃力。1957年夏天,她致信毛澤東,提出回國繼續學習的願望。毛澤東複信:
思齊兒:
信收到。回來了,很高興。
轉學事是好的,自己作主,向組織申請,得允即可。如不得允,仍去蘇聯,改學文科,時間長一點也不要緊。不論怎樣,都要自己作主,不要用家長的名義去申請,注意為盼。
祝你進步!
父親
八月四日
劉思齊辦理轉學期間,有人對她出國又回國的舉動冷嘲熱諷,認為她沒能把學業做好。劉思齊很是苦惱。她又把心事寫信告訴了毛澤東。百忙之中的毛澤東隨即回信,勸兒媳擺脫猶豫不決的態度,下決心轉學。
思齊兒:
信收到。我在此間有事,又病,不要來。你應當遵照醫生、黨支部、大使館的意見,下決心在國內轉學文科。一切浮言譏笑,不要管它。全部精力,應當集中在轉學後幾年的功課上,學成為國服務。
此囑。
父親
八月九日
最終,劉思齊於1956年10月轉入北京大學俄語係學習。
此後的歲月裏,毛澤東一直牽掛、惦念、關心著劉思齊。1959年,劉思齊大病一場,此時毛澤東正在廬山會議上處理各種棘手事宜。即使如此,他還是見縫插針地給兒媳寫了封信,送去自己的問候。信中,他特意抄錄了李白的絕句《廬山謠寄盧侍卿虛舟》贈給思齊,希望能以詩中的壯闊之氣緩解孩子的愁緒。
娃:
你身體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學校沒有?我還算好,比在北京時好些。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是李白的幾句詩。你愁悶時可以看點古典文學,可起消愁破悶的作用。久不見,甚念。
爸爸
八月六日
時隔沒幾個月,1960年1月15日,毛澤東再次問候思齊。
思齊兒:
不知道你的情形如何,身體有更大的起色沒有,極為掛念。要立雄心壯誌,注意政治、理論。要爭一口氣,為死者,為父親,為人民,也為那些輕視、仇視的人們爭一口氣。
我好,隻是念你。
祝你
平安。
父字
一月十五日
1961年,毛岸英犧牲已經十年了,二十九歲的劉思齊還是孤身一人。十年間,毛澤東一直為思齊的婚事頗費心思,很替她著急。6月13日,毛澤東給劉思齊寫信,開頭稱呼她為“女兒”,結尾署名仍然是“父親”。
女兒:
你好!哪有忘記的道理?你要聽勸,下決心結婚吧,是時候了。五心不定輸得幹幹淨淨。高不成低不就,是你們這一類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給我為盼!
問好!
父親
六月十三日
毛澤東曾親自為劉思齊介紹過兩個,但都沒有成功。一天,空軍副司令員兼空軍學院院長劉震對毛澤東說,“空軍學院強擊機教研室有位教員楊茂之,是從蘇聯留學回來的。這個人老實正派,我覺得可以,主席是不是……”
毛澤東答應了解一下情況後再說,隨即就請人去摸底細。經了解,楊茂之人不錯,與劉震介紹的情況一樣,毛澤東這才放心地讓劉思齊與楊茂之交往。經過相處一段時間後,劉思齊覺得他各方麵都很好,終於點頭認同。就此,毛澤東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作為父親,他感到欣慰。
1962年2月,劉思齊與楊茂之喜結連理。婚禮是在劉思齊家的四合院舉行的。毛澤東送了三百元錢請劉思齊代他買些禮物,宴請賓朋。
這時,他剛寫就《卜算子·詠梅》一詞,便親筆將其抄錄,作為賀禮贈送思齊夫婦。詞曰: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隻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