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問:“你們用這麼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啊?”葉飛說:“那是打得到的。” 十多分鍾後,毛澤東又又問:“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國人?”葉飛說:“避免不了。”第二天,毛澤東說:“那好,照計劃打。”
在北戴河會議召開的同時,1958年8月23日下午十七時三十分,近三萬發炮彈從福建前線猛轟金門國民黨軍陣地,震動了全世界。
1958年7月14日,在中東,伊拉克軍隊起義,反對親美的國王費薩爾。第二天,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美國同時宣布在遠東的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7月17日,台灣當局宣布國民黨軍處於特別戒備狀態,同時加緊軍事演習和空中偵察。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從7月15日到18日連續四個下午召集會議,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果斷地作出炮擊金門的決策。
金門列島位於福建南部廈門以東,距大陸約五點五海裏,分為大金門和小金門兩島,附近還有大擔、二擔兩個小島被蔣軍困守,至1958年夏季,金、馬兩地的兵力已達十萬之眾。他們不斷出動飛機深入祖國大陸內地,在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等地空投特務、散發傳單,甚至對福建沿海地區進行轟炸。
1958年5月,美國在台灣成立“美軍聯合協防軍援司令部”,美台軍事關係進一步升級。6月16日,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遊泳池召開會議,討論外交問題。他指出:“和美國接觸的問題,在日內瓦會議時我也說過,可以有所接觸。事實上美國也不一定願意接觸。同美國鬧成僵局二十年,對我們有利。一定要美國梳妝打扮後送上門來,使他們對中國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認,總有一天你會承認的。一百年不承認,一百零一年你一定會承認的。”他提出,對美鬥爭應采取“針鋒相對,以文對文,以武對武,先禮後兵”的做法。
1958年6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限定美國政府在15日內恢複中美大使級會談,“否則,中國政府就不能不認為美國已經決心破裂中美大使級會談。”次日,杜勒斯回應,如果中國政府同意更改會談地點,美國政府將派它的駐波蘭大使參加會談。但是,杜勒斯還表示,美國不會向中國限定舉行大使級會談的“最後通牒”低頭。
7月15日,就在中國政府為中美重開大使級會談限定的最後期限到達之時,新中國領導人非但沒有等到美國人重開談判的答複,相反,卻得到了美國出兵黎巴嫩、幹涉伊拉克革命的消息。美國出兵中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後來對台灣局勢的反應能力。據說,美國曾考慮讓台灣國民黨軍隊到中東去充當雇傭軍,而蔣介石不願出兵,此時大陸如果炮擊金門,可以牽製美國和台灣當局,使美國的這一圖謀破產。
7月20日,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遊泳池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經中央軍委批準,組成以葉飛為首的福州軍區前線指揮所,還分別組成以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為首的空軍前線指揮所和以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彭德清為首的艦隊前方指揮所。7月24日,中央軍委命令組建福州軍區空軍司令部,由原誌願軍空軍司令員聶鳳智擔任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
7月27日上午,毛澤東作出了暫緩金門炮擊的決定,他寫信給彭德懷、黃克誠:“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幹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中東解決,要有時間,我們是有時間的,何必急呢?暫時不打,總有打之一日。彼方如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這個主意,你看如何?找幾個同誌議一議如何?政治掛帥,反複推敲,極為有益。一鼓作氣,往往想得不周,我就往往如此,有時難免失算。你意如何?如彼來攻,等幾天,考慮明白,再作攻擊。以上種種,是不是算得運籌帷幄之中,製敵千裏之外,我戰則克,較有把握呢?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個原則,必須堅持。如你同意,將此信電告葉飛,過細考慮一下,以其意見見告。”
促使毛澤東推遲炮擊金門,有各種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赫魯曉夫挑起的“長波電台”和“共同核潛艇艦隊”的事件。毛澤東和其他中共領導人不得不分出精力,來處理中蘇關係中的這一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