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沙漠漠浩無垠 古渡年來客問津——寧夏地區的黃河古津渡(1 / 3)

黃河穿過積石山,自蘭州北流,兩岸皆崇壁峭崖,流經甘肅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交界處的黑山峽,自中衛縣的南長灘進入寧夏境內。流經寧夏區境397千米。在寧夏境內的黃河兩岸的衝積平原自秦代就開始了引黃河之水灌溉農田,發展灌溉農業,形成了衛寧灌區、河東灌區、河西灌區3個引黃河自流灌溉農業區。在每個灌區都形成了獨立的引黃灌渠網,同時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道路交通網,道路縱橫,過渠有橋,過河則有津渡。寧夏的3個引黃灌區靠道路、橋梁、津渡連成一片,形成了久享“塞北江南”美譽的寧夏川。從秦漢時期起就已形成了自寧夏川到鹹陽、長安的交通幹道。這條交通幹道是西漢武帝時期自張騫通西域後打開的絲綢之路的重要的一段。西漢時置廉縣,其治所在今寧夏賀蘭縣的暖泉西。廉縣是今銀川平原上設置最早的縣,王莽將廉縣更名為西河亭。可見在西漢時期寧夏引黃灌區與中原地區的聯係就已十分密切了,而且初步形成了寧夏引黃灌區的政治中心。關於寧夏的黃河航運最早的記載始見於北魏。在北魏時期東安侯刁雍在《運屯穀付沃野表》中有“穀在河西,轉至沃野,越度大河”之語。這是曆史上較早的直接提到越度大河的文字。此處的“越度”即越渡,“大河”即黃河。越渡黃河,意思是渡過黃河,必有津渡。目前還沒有發現在銀川地區最早在何時有津渡的文字記載。有津渡則必有渡河的交通工具。在刁雍的《運屯穀付沃野表》中具體地記載了在黃河寧夏段上使用的船隻的載重量為“勝穀二千斛”。船從寧夏河西順流而下,五日抵達沃野,自沃野牽回寧夏需十日。沃野,軍鎮名,北魏六鎮之一,故址在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烏加河北。在這篇文獻中具體記載了在公元4世紀,寧夏的造船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黃河自中衛入寧夏境到青銅峽,流經青銅峽到石嘴山出境,幾處有重要交通線通過的河段多為沙岸,兩岸基本上是衝積平原,黃河從衝積平原上流過,河床經常左右移動,主河道可以說是左右搖擺。有時本是河東的地上建築物在若幹年後到了河西,並不是文獻記載的差錯,而是黃河的河道改變的結果。所以,在寧夏有一句口頭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雖然在社會生活中有“曆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的現象,世間的事往往也會出現由正而反的現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人世間變化的複雜性。但在客觀上卻也是對黃河寧夏段的河床經常左右搖擺這個現象的形象描寫。正是由於黃河寧夏段的這個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了在史籍中有關寧夏黃河渡口的記載既少又簡略的局麵。在西夏的文獻中盡管有“呂渡”這個名稱,卻沒有呂渡的具體位置的記載。在寧夏津渡何時出現?缺乏具體的記載。目前較具體的曆史記載,主要是寧夏的地方誌。據《乾隆寧夏府誌》載:“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以刁雍為薄骨律鎮將。七年(公元446年)又曰‘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穀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八百裏,道多深沙……必致滯陷。……計車五千乘,運十萬斛,百餘日乃得一返。今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一船勝穀二千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計用人功輕於車運十倍有餘’。”“九年表求造城,詔名曰刁公城。”造城的目的是“儲穀置兵備守”,而“立城之所,必在水陸之次”。在《乾隆寧夏府誌》中還收錄了刁雍的《運屯穀付沃野表》《河西修城表》兩文。這些記載和表文具體地說明,在北魏時期今寧夏境內已有了黃河水運,木船已運用於長途運輸,在刁公城附近已建了寧夏最早的渡口。唐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太子李亨在今陝西興平與唐玄宗分手。北上,到達平涼郡(郡治原州,即今固原市),恰逢朔方軍鎮留後杜鴻漸的代表前往迎接。於是李亨沿蔚茹水(今清水河)而北,至河曲(今中寧縣境),見有黃河天塹之固,又改變主意欲北渡黃河到豐安城(在今中寧石空附近)去。可見當時在今石空附近已有固定的黃河津渡。

黃沙古渡

關於古代寧夏津渡較早的文字記載始見於明代的寧夏地方誌。寧夏的古代文獻可查到記載寧夏古津渡的地方誌是明慶王朱栴纂修的《寧夏誌》。在該誌中載:“楊家渡,元時舊渡也。洪武初,尚於此渡,後移於新渡。新渡,洪武間移於此。應理州渡,寧夏中衛立。”這是寧夏的誌書中關於寧夏津渡的最早記載。據《嘉靖寧夏新誌》載《國朝混一寧夏境土之圖》所標,楊家渡在寧夏鎮城之東南,靈州城之西北地方。馬鞍山位於其東北方。在《寧夏誌》中載“高橋兒驛在靈州”。在《嘉靖寧夏新誌》中有“高橋兒驛在定朔門內。”“高橋兒遞運所在南關內”的記載。從上述記載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楊家渡在靈武境內。高橋兒驛和高橋兒遞運所皆明洪武間立。慶王朱栴於公元1401年所作的《西夏八景圖詩序》中提到的西夏八景詠題中有《黃沙古渡》。與朱栴同時代的人三山陳德武所寫的《寧夏八景詩序》中對黃沙古渡作了具體的說明:“亞於水曰‘黃沙古渡’,但見風波浩浩,鷗鳶欲墮。河檉搖紅,葦花飛白,昔之車塵馬跡,皆為狐兔之區;而輕舟短棹,長年三老之屬,已移於高橋、楊家渡矣。”綜上所述,黃沙古渡即指移於楊家渡以前的渡口。而楊家渡是位於黃河東岸的渡口的名稱。在《嘉靖寧夏新誌》中有如下記載:“在城驛在南關東南”。“遞運所在河西寨(在今永寧縣通橋鄉)”。在靈州城內設高橋兒驛和高橋遞運所。那麼,從在城驛所在的寧夏城南關出發,途經河西寨到河東的高橋兒驛這條路,在河西寨附近過黃河是最近的。可見,明洪武時期的楊家渡應在河西寨附近的黃河對岸,“黃沙古渡”應指在河西寨附近的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