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的“寧夏八景”
清順治時期,山東堂邑人,明崇禎時進士黃圖安任寧夏巡撫。當時的寧夏地區是邊土荒殘,兵民困弊。他撫緩鎮定,與民休息,厘剔前明弊政,奏請朝廷“清卒伍,核糧餉,實倉儲,整驛遞,減茶課,修河渠,更老卒”。因在清初,寧夏地區社會生活的一大特點是農村在很多方麵還保留著明朝軍屯的痕跡。灌溉渠道和土地仍被少數軍屯的官吏把持。由於戰亂的影響,渠道年久失修,部分耕地荒蕪。黃圖安提出的各項措施多見施行,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會風氣也有所改變。寧夏鎮城雖地處偏僻,但有明一代寫八景詩的風氣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仍然很大。除了關於“寧夏八景詩”的題詠之外,邊城名勝也多有題詠。黃圖安續題寧夏八景:藩府名園、南塘雨霽、承天塔影、南樓秋色、泮池巍閣、霜台清露、黑寶浮圖、土塔名刹。清《乾隆寧夏府誌》中收錄黃圖安以景名為題所賦的“寧夏八景詩”3首。《漢渠春漲》是明代已有的詠題,黃圖安以他自己題的八景的景名為題所作的詩僅有《南樓秋色》、《黑寶浮圖》兩首。這些記載表明,在清初寧夏地區經曆了一場曆史性的社會變革之後,需要一個恢複時期來重新組織社會生活,首先是恢複農業生產,建立新的社會秩序。黃圖安依自己所題《南樓秋色》寫的詩是描繪清初寧夏地區的農村生活的一幅風俗畫。在《乾隆寧夏府誌》中,《南樓秋色》題後有簡短的題記:“南薰門樓傍山麵湖,居民村落連屬,當秋高氣爽,可以遠眺”。“南薰樓”之名首見於《嘉靖寧夏新誌》。在清《乾隆寧夏府誌》中有如下記載:宋興州城故址,景德間趙德明所築。元末因寇亂難守,棄其西半。明正統間生齒繁庶,複築所棄。統甃磚石,南北門有關。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巡撫羅鳳翱增繕。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兵變,湧水灌城,間有傾圮。事平,巡撫周光鎬修葺,其後巡撫楊時寧、黃嘉善、崔景榮相繼重修。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寧夏巡撫黃圖安續題八景之一的“南樓秋色”即以南薰樓為人文景觀之依托。他以《南樓秋色》為題賦詩一首:
相攜樽酒坐南薰,潦盡天高爽氣分。
萬戶清砧敲落葉,千山征雁度寒雲。
豐登歲喜村煙接,蠟報時傳賽鼓聞。
探騎蕭蕭烽火靜,防秋不複遠行軍。
這首詩雖題為《南樓秋色》,但沒有寫樓,而是以在南樓上遠眺所見為描寫的內容描繪了城郊農村的圖景和從農村傳來的鼓聲入手寫農村接近歲末時的生活圖景。用“天高氣爽”、“清砧敲落葉”、“征雁度寒雲”、“村煙接”、“賽鼓聞”等典型的深秋農村的自然景致和農村中歡慶豐收年的具體活動內容,寫出了城郊農村秋收後的歡樂,通過賽神廟會鼓聲此起彼伏這個典型現象而形象地寫出了農村慶豐收的喜慶場麵。到處彌漫的嫋嫋炊煙,再加此起彼伏的臘祭的鼓聲,一幅北方農村的風俗畫躍然紙上。尾聯以防秋的探馬失去往日的嘶鳴奔跑的緊張情景,烽火台靜悄悄地矗立在邊關,再也見不到昔日寧夏地區每到秋收季節防秋的戰馬急匆匆地奔向邊關的現象。道出了寧夏城郊因無戰事,農民安居樂業,秋後到處是歡慶年豐人壽,村村忙著臘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清王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結束了明末的大規模的征戰,寧夏地區完全處於和平的環境中,清初在寧夏地區實行的恢複農業生產的措施已見成效。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寧夏地區最大的變化是結束了明王朝以九邊重鎮為邊防前沿的200多年間北方邊患不斷,寧夏地區的農村長期受境外勢力的侵擾而不能安居樂業的狀況,結束了幾百年來在寧夏地區戍邊的將士每到秋收季節,忙於在各關隘加緊防守以保護秋收的局麵。這首詩的結尾明確地宣告,明王朝的曆史已經結束,寧夏不再是邊防前沿,明朝時期那種戍邊軍隊平時以屯田為主,秋收時集中一部分兵馬去守邊關,防止境外勢力越過賀蘭山幹擾秋收的所謂“防秋”已不複存在了,而是“防秋不複遠行軍”。寧夏地區已從邊防前沿變成了大後方,社會生活的主流是發展農業生產。廣大農村的生活內容集中在人人關心的是風調雨順,所企盼的是五穀豐登。詩中的“蠟報”即“臘報”(臘祭活動)。這是中國古老的習俗。這種習俗包含著中國農民的精神寄托,表達了農民在豐收之後對他們所信奉的神靈的感恩與期盼。麵對五穀豐登,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祈求來年的好收成。這正是地方文化的一種普及麵很寬的表現形式。這首詩所表現的更深刻的含義在於說明國家的統一局麵使社會各方麵都獲得了參與國家建設,追求豐衣足食的生活的社會環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和平安定、歡慶豐收的風俗畫。黃圖安所作的另一首詩《黑寶浮圖》:
淩霄寶塔鎮禪宮,紫塞關山四望通。
座湧蓮峰垂象教,花飛雲牗侈神工。
梵聲縹緲諸天外,色界蒼茫一氣中。
盛世清平多暇日,閑聽法鼓演宗風。
開始兩句先點明高聳入雲的黑寶塔(海寶塔)坐落在佛寺院
中,登上寶塔四望長城關隘盡收眼底。接著指出寶塔建在蓮花座上更充分說明這是佛教建築。雲彩從窗外飛過更顯示出這座塔是能工巧匠所建。五六兩句說明了這裏的僧人的誦經聲飄向九霄,眾生都生活在這種祥和的環境中。結尾兩句詩是點睛之筆,隻有在清平盛世才可以有閑暇時間去寺院中聽僧人奏樂誦經。通過寫佛寺中的活動,形象地寫出了清朝初年寧夏和平安定的社會生活局麵。
寧夏地區經過了順治、康熙兩朝的和平時期,農業不僅得到了恢複而且有了較大的發展。進入乾隆時期銀川平原雖然經過了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的毀滅性的大地震,但經過自然災害之後,銀川的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更快,特別是引黃灌溉農業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事業也大到了空前的高度,出現了新的文化氛圍,本地的文化人才隊伍已經形成。《乾隆寧夏府誌》的編纂隊伍主要由寧夏籍的文化人構成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清《乾隆寧夏府誌》的編纂工作的啟動對清代的“寧夏八景詩”的創作是一次有力的推動。在《名勝》這一目中介紹了舊誌載“寧夏八景”、黃中丞續題“寧夏八景”。收錄的短文《改定“朔方八景”》說明:“寧夏為塞上名區久矣,舊誌載有八景。本朝初年,巡撫黃公圖安又增其八,曆今百餘年,河山風物固自不殊,而名勝故跡亦複有興廢。參酌其間略為更定,要在舉目憑眺,足供吟賞……”這段簡短的說明很具體地交代了《乾隆寧夏府誌》改定“朔方八景”的依據:首先是繼承性,舊誌即明代所修的寧夏地方誌,改定是在舊誌所記載寧夏八景的基礎之上修改而確定的,其次是考察舊誌所依托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興廢。隨著時間的推移,曆史的變遷,名勝古跡的麵貌亦有可能改觀。對比一下在明《嘉靖寧夏新誌》中的“寧夏八景”之一的“官橋柳色”與在清《乾隆寧夏府誌》中改定的“朔方八景”之一的“南麓果園”所依托的都是寧夏府城南郊的橫跨漢渠的官橋附近的人文景觀。但隨著曆史的變遷,橫跨漢渠的官橋已不再是迎送朝廷使臣和官員的地方,折柳送別的習俗也不再流行。時過境遷,風俗亦改,昔日的名勝之地也失去了光彩,自然從“寧夏八景”的名單上消失了。到了清代官橋之柳的風姿依舊,但特殊功用卻不複存在,文人景觀也不再作為詠題而去賦詩填詞了。官橋附近的果園不僅曆史悠久,其規模也早已遠近聞名,是寧夏府城附近的水果生產基地,也是府城南郊的一道風景線,自然受到人們的青睞,故“南麓果園”列入“朔方八景”也就當之無愧了。反映明代曆史特點的“官橋”也就變成了“觀橋”了。賀蘭山是寧夏府城的天然屏障,但在明代的“寧夏八景”之一的“賀蘭晴雪”是以賀蘭山山峰積雪這個特點而定的,反映的是明代人的審美觀。在《乾隆寧夏府誌》中改為“山屏晚翠”則是著眼於傍晚時賀蘭山瞬間的景觀,更突出了動態的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的寧夏大地震將建於寧夏府城東北郊的滿城夷為平地。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在寧夏府城西建新滿城。鎮守將軍署、鎮守都統署均置於新滿城,而知府衙門等仍駐在府城內,橫跨在唐徠渠上的西門橋(明代稱為賀蘭橋)成了來往於府城與新滿城之間的必經之橋,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座橋的地位自然也就不一般。在《改定“朔方八景”》中列入“西橋柳色”一景,及時反映了隨著時代的變化人文景觀也隨著變化的特點。在《乾隆寧夏府誌》中收錄的《改定“朔方八景”》為:“山屏晚翠、河帶晴光、古塔淩霄、長渠流潤、西橋柳色、南麓果園、連湖漁歌、高台梵刹”。改定的“朔方八景”所依托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都在寧夏府城附近,都是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或在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景觀。這也反映了清代“寧夏八景”的特點。
山屏晚翠
賀蘭山在郡城西,環抱如屏。每當夕陽西下,霞光籠罩大地,千岩萬壑嵐氣蒼翠欲滴。曾參與《乾隆寧夏府誌》編纂工作的王永佑的詩《山屏晚翠》緊緊圍繞“晚翠”的特點通過多個角度描繪了賀蘭山在夕陽反照時蒼翠欲滴的美景:
萬裏風煙落照長,賀蘭西峙色蒼蒼。
天從紫塞飛霞氣,人在高樓望夕陽。
遠樹連村迷晚翠,片雲孤鳥蕩山光。
於喁櫵唱歸沙徑,柏葉鬆花一市香。
詩的開頭兩句點明了觀景的時間是在夕陽落照,地點是在賀蘭山之東,以下各句寫從不同角度觀察之所見,在高樓上觀看西下的夕陽,長城在夕陽的照耀下反射出紅色的霞光,在天空形成了一片祥瑞之氣。遠眺,樹木和村莊都籠罩上了曚曨的晚霞。雲團像孤獨的鳥在山峰反射、微微閃動的空中飛翔。結尾兩句勾畫了晚霞中樵夫走在沙土覆蓋的小路上的畫麵:背著散發出鬆柏香味的柴薪唱著小曲返回村莊。通過描述視覺、聽覺、嗅覺的感受寫出了晚霞籠罩的賀蘭山的景色的壯麗與百姓平靜的生活。
乾隆庚寅科舉人,寧朔縣人朱適然依《山屏晚翠》這個詠題作的七律雖然也是一首寫景詩,但多從心理活動的角度來寫景,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借景抒情:
半壁靈山一畫屏,偏宜晚色對蒼冥。
淩虛石氣無邊翠,薄日雲根未了青。
往事漫驚烽火照,此中疑有列仙庭。
高樓拄笏情何極,為憶宣城眼倍醒。
這首詩的首聯用一個比喻點出詠題中的“晚翠”的具體形象。妙哉,“晚色對蒼冥”!這是觀賀蘭山晚景的最佳時刻。在首聯和頷聯中巧妙地嵌入詠題的四個字,可謂匠心獨具。4句詩寫出了在夕陽照耀下的賀蘭山顯現出的可直接觀察到的景色的特點。在寫景的同時,融進詩人的感受並展開想象。用“無邊翠”、“未了青”概括了賀蘭山在夕陽的照耀下,像畫屏一樣的美,而最美的色彩則是塗了蒼冥之色的山景,這種色彩是山色調動了觀景者的想象,使觀景者在腦海中顯現了這種奇特的顏色。頸聯則完全是描述詩人在觀景時在腦海中閃過的情景。用在烽火連天時的往事(如早已不見的防秋的場麵等)與眼前的美景的巨大反差引出了一個大膽的想象:賀蘭山是列仙居住的地方,又把山比作高樓,在樓頂上立著巨大的笏板,它以高度的激情時刻提醒鎮守寧夏鎮城的朝廷命官,一刻都不可忘記寧夏府是可與盛產稻麥的江東名郡宣城一樣的塞北江南。這首詩是一首聲情並茂的抒情詩,又是一幅濃墨重彩描繪出的塞北江南美景的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