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屋渠渠 好讀書——銀川書院與銀川市的得名(3 / 3)

“銀川書院”不僅反映了乾隆中期以後寧夏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而且是把“銀川”作為地理實體名稱的開端。這與“銀川”二字出現在明清詩文中的作用有質的區別。“銀川書院”的出現是“銀川”首次用於稱呼“寧夏府城”。清康熙戊戌(公元1718年)科進士,寧夏籍人解震泰在《遊賀蘭山自後溝至頂,尋元昊台及李將軍思源亭故址,慨然有作》一詩有:

古木踞虯龍,連山似本浪。

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

銀川亦寥廓,微茫但一望。

憑眺夏王台,慷慨複惆悵。

根據現有資料考察,這首詩是使用“銀川”一詞作為寧夏府城之名代稱較早的詩作之一。在明朝和清乾隆以前的詩文中曾用“西夏”、“夏城”、“夏州”、“銀夏”、“銀城”、“銀州”、“銀川”等稱謂指代“寧夏府城”,僅僅是文人筆下的所謂“雅稱”而已,並非是實指地名。“銀川書院”是曆史上首次把“銀川”作為地理實體名稱使用。在“銀川書院”創立不久,由創辦人趙本植的家塾先生汪繹辰編纂的《銀川小誌》中記載的“欲創立書院,條其議上之大憲。報中。”這區區十八個字明確地告訴後世人,“銀川書院”是上報朝廷批準而創立的,並說明“銀川”一名是經皇帝認可的。在《乾隆寧夏府誌》中收錄《銀川書院碑記》一篇、有關銀川書院的賦1篇、詩13首。在這些詩文中“銀川”作為地名而多處出現,這個地名也就被反複強化。

“銀川書院”的影響日益遠播。把辦書院作為發展地方教育事業的一個方麵也影響了寧夏地區的各州縣。在寧夏地區先後開辦的書院有靈州的“鍾靈書院”,平羅縣的“平羅書院”,中衛的“應理書院”等。

銀川書院在創立之始就影響著寧夏地區的教育事業,在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寧夏知府李藻於府城文廟重建“銀川書院”,此時距銀川書院創立已曆時118年,這也證明了“銀川書院”的影響之大。從“銀川書院”正式創辦到“銀川”這個詞在1947年作為寧夏首府的正式名稱,曆時186年。因此,“銀川書院”的創立是銀川市得名的開始;《銀川小誌》是記載“銀川”這一名稱的第一部地方誌。這部著作是擴大影響並強化“銀川”這一城市名稱的社會知名度的一部著作。

1945年1月9日寧夏省市鎮籌備處公布《銀川市籌備處組織規程》,宣布改寧夏省城為銀川市。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正式成立。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

3吳靄宸.曆代西域詩鈔.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4陳明猷.嘉靖寧夏新誌(點校)。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

5蘇仲翔.李杜詩選.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6黃肅秋,陳新.唐人絕句選.北京:中華書局,1984.

7陳沚齋,元好問詩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8牛春生,牛達生.嘉靖萬曆固原州誌(點校).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9鄭文.漢詩選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何熹,郭錫良.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1鹽池縣縣誌編纂委員會.鹽池縣誌.銀川:寧夏人民處版社,1986.

12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編寫組.寧夏交通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13司馬光.資治通鑒.長沙:嶽麓書社,1990.

14寧夏中衛縣縣誌編纂委員會.中衛縣誌(校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

15張建華,蘇昀.嘉慶靈州誌跡(點校).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

16陳明猷.乾隆寧夏府誌(點校).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17寧夏水利誌編纂委員會.寧夏水利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18丁遠,魯越.康熙禦定全唐詩(校正).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

19吳英才,郭雋傑.中國的佛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0諸定耕.中國名人勝跡詩文碑聯鑒賞辭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21吳忠禮.寧夏誌箋證.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22銀川市市誌編纂委員會.銀川市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23張鍾和等.銀川小誌(校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24王亞勇.平羅記略(校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25張欣毅,張京生.道光隆德縣續誌(校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