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臨秋塞河聲落,繞城虛堂樹色侵。
為對銀川思錫麓,欲從西夏續東林。
可無大雅扶倫手,共此名山敬業心。
作者何人今未晚,吾儕當為惜分陰。
(大雅堂)
岩疆地辟開文苑,今日堂成踵舊名。
秦地著書周柱史,漢家說禮魯諸生。
隔簾小草自春色,當徑疏槐時鳥聲。
師友百年風義在,半庭幽綠眼猶明。
(岩綠書堂,舊有岩綠書院,今廢)
治水定知由積石,修文先與訪遺經。
縹緗滿架耽幽討,風雨登樓念典型。
洗硯遠分星海淥,檢書長對賀蘭青。
源頭識得從天落,好為陶熔到性靈。
(探源星宿之樓)
這一組詩分別介紹了銀川書院的主要建築“大雅堂”、“岩綠書堂”、“探源星宿之樓”(藏書樓)。第一首詩先寫銀川書院的大環境,書院是在深秋竣工的,在塞外的深秋奔騰的黃河已沒有了夏季的波濤聲。銀川城(寧夏府城)和銀川書院都被樹木的顏色所籠罩。顧光旭指出為了報答朝廷對在銀所受的恩賜和俸祿,打算在“西夏”之地延續東林書院的教育事業。“西夏”是明清時期在詩文中常見的寧夏的代稱。明清時期的寧夏府和治所所在地同名。“東林”指東林書院。“東林書院”的院址在江蘇省無錫市。北宋楊時(號龜山)講學於此。後即以此地為書院。元代廢為僧舍。明萬曆間顧憲成重修,並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以清議為武器抨擊閹黨。被稱為“東林黨”。及興黨獄,詔毀書院,東林居其首。崇禎年間又稍修複。此詩中以“東林”代書院。第三聯以“大雅”之名道出銀川書院的辦學宗旨,提倡的辦學精神是敬業。尾聯寫對學子的殷切希望:珍惜光陰,努力進取。
第二首詩借“岩綠書堂”之名,寫在寧夏府辦學的傳統。在《銀川小誌》中指出,“康熙年間仿前明揆文書院遺意,創立書院,不久旋廢”,但未言明所創立的書院的名稱。顧光旭在題下小注中指出“舊有岩綠書院,今廢”。小注雖簡短,卻與《銀川小誌》的記載相吻合,岩綠書院即康熙時所創立之書院。之所以把講學之所稱為“岩綠書堂”,“堂成蹱舊名”是表示辦銀川書院是繼承曆史傳統,是前人辦書院的繼續。第二聯借秦地的傳統是重視周代的曆史,漢族說“禮”離不開孔門弟子這個人人盡知的道理,說明書院以儒家的經典為教學內容。第三聯寫銀川書院優美的環境。尾聯表達了作者的願望,讓良好的學風永傳。
第三首詩以治理黃河水患首先要知道黃河的源頭作比喻說明,探討學問首先要讀前人的著作,從經典中找源頭,那些青白色封麵和淡黃色封麵的書籍都是負載著豐富的知識的典籍,汲取知識的人應該是風雨無阻,珍惜光陰地苦讀。第三聯用兩個對比的喻辭說明當你用墨寫字時要記住磨墨的水來自星宿海,閱讀書籍時要明白知識的高峰遠比賀蘭山高。詩後的小注點明:藏書樓取名“探源星宿之樓”是以黃河之源星宿海作比喻,知識也有源頭,需要人們去探討。元朝人潘昂霄在《河源記》中指出:“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眼,或潦水沮洳,渙散方可七八十裏,且泥弱不勝人跡,近觀弗克。傍立高山下視,燦若列星,以故名火墩腦兒,譯言星宿海也。”“探源星宿”的寓意在於對待學問也像探索黃河之源,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像尋找河源一樣,撥開迷霧,拋開枝節找到真正的源頭。找到了知識的源頭,並深刻領會了,就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從這三首詩中可以看出銀川書院的教學方式是講學,學習方法是研究探索,說它是寧夏古代的高等學校,似不為過分。詩中還指出“欲從西夏續東林”,東林書院是中國古代較有名的高等學府,也暗示銀川書院是高等學府。因此“銀川書院”在寧夏教育史上占何等地位,應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顧光旭的三首詩通過對銀川書院的幾處重要建築物的描寫,展示了重修的銀川書院的規模與學風。正如平羅人,廩貢王瀚的《屋渠渠行,銀川書院落成賦》的開頭以“屋渠渠,好讀書”讚揚其寬敞明亮,足見當時的學人對重修的銀川書院規模的評價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