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牛羊業概述(1 / 3)

第一節發展牛羊業的重要意義

我國有著悠久的養牛、養羊曆史,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部在全國27個省(白治區、直轄市)分別進行了養牛、養羊基地建設,極大地促進了牛羊生產的快速發展。200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畜牧業,穩定發展生豬和禽蛋生產,加快草食動物肉類和禽肉的發展,突出發展奶類生產。近幾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貿易白由化的迫切需要,大力推行農牧結合模式,促進了牛羊等草食家畜的發展。養牛、養羊業在畜牧業中的比重不斷增加,而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1.發展牛羊業,有利於節糧型畜牧業的發展

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定的保證。隨著畜牧業的發展,人畜爭糧的矛盾日趨凸顯。解決這一矛盾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節糧、高效畜牧業。牛羊是反芻動物,可以利用豬、雞等動物所不能利用的各種粗飼料,並且對飼料中的粗纖維消化率很高。另外,牛羊的瘤胃微生物可利用非蛋白含氮物質,在瘤胃中分解釋放氨並合成菌體蛋白,之後在皺胃和小腸內被消化吸收,最後為牛羊所利用。因此,可以在牛羊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非蛋白氮含氮物質替代部分動植物蛋白飼料,節省用雖,減少飼料成本。

2.發展牛羊業,可改善膳食結構,滿足人們生活需要

牛羊的奶、肉、毛、皮既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牛奶營養豐富,有“食物之王”的美譽;牛羊肉是人類膳食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3.發展牛羊業,可促進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

發展牛羊業,可以促進我國食品工業業、製革工業、紡織工業、醫藥工業的發展,能擴大對外貿易,出口創彙。

4.發展牛羊業,繁榮產區經濟,使農民脫貧致富

牛羊與豬、雞相比,疾病少、抵抗力強、死亡少,風險小。牛羊舍等設施可以因陋就簡、投資小,所食飼料主要是秸稈、青貯飼料、青草以及少量餅粕、糠麩類飼料,成本低。例如,隨著河南省牛羊業的發展,各地建立了眾多的牛羊交易市場、飼料加工廠、肉食品加工廠、皮革加工廠、醫藥加工廠、屠宰場等,數目之多、範圍之廣難以估計,這就為城鄉就業和下崗工人再就業創造了條件。

5.發展牛羊業,提供大量優質肥料,促進種植業與畜牧業良性循環發展

種植業為養牛、養羊提供了秸稈、農副產品、粗飼料,牛羊利用這些飼料,杜絕了焚燒秸稈,使秸稈過腹還田。所以,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有利於發展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畜牧業產業化道路。

第二節養牛業概述

一、我國養牛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我國是世界上的養牛大國,2004年牛的存欄總數近1.35億頭,是世界總數的1/10。其中,黃牛存欄量近1億頭,名列世界第三值,僅次於印度和巴西;水牛存欄量約2200萬頭,僅次於印度和巴基斯坦,名列世界第三位:奶牛存欄量約900萬頭,名列世界第五位。世界犛牛的90%以上分布在我國,2004年約為1200萬頭。近20年,我國養牛業的總體特征表現為牛總數穩步增長,牛的生產性能逐步提高,其中增長速度以奶牛最快,黃牛次之,而水牛數量相對穩定。

1.我國奶牛業發展現狀

(l)飼養數量和單產水平:中國奶牛業經過長期緩慢發展後,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到2006年,全國奶牛飼養量約1363萬頭。據627個奶牛場11828頭中國荷斯坦牛統計,年均單產6145kg,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年均單產均已超過7000kg,並有相當數量奶牛場年均單產已超過8000kg,個別高達9000kg以上。

(2)奶產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奶業得到快速發展,年平均遞增率一直在兩位數以上,2006年奶產量達到了2867萬噸,人均為21.7kg;2006年達到了3366.3萬噸,人均為24.69kg。2004年內蒙古牛奶產量497.9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2.0%;其次是黑龍江374.5萬噸、河北266.5萬噸、山東160.9萬噸、新疆133.3萬噸。

(3)坐產區域:中國奶牛生產區域主要由牧區、農區和城市郊區三部分組成。全國奶牛總量約為900萬頭,牧區的內蒙古年末存欄144.5萬頭、新疆年末存欄172.4萬頭,合計約占全國奶牛總數的35.5%;在農區飼養數量較大的省份有河北、黑龍江、山東、陝西和山西省,其中河北130萬頭、黑龍江118萬頭、山東55萬頭、陝西33萬頭、山西21萬頭,奶牛合計數量約占全國的40%;大中城市郊區以北京、天津、上海飼養量最大,其中北京18萬頭、天津13萬頭、上海6萬頭,合計約占全國的4%。

(4)生產組織形式:中國奶牛飼養以小規模生產、分散的農戶飼養為主。2003年戶均飼養規模為1~5頭的約為151萬戶,其中飼養奶牛總量為410萬頭,約占奶牛總飼養頭數的46%;飼養奶牛數量在6~20頭的為22萬戶,飼養奶牛總量228萬頭,約占總飼養奶牛頭數的26%:飼養奶牛數量在21~100頭的有3.5萬戶,飼養奶牛總量131萬頭,約占飼養奶牛總頭數的15%;100頭牛以上的規模化奶牛場奶牛年末存欄124萬頭,約占飼養奶牛總頭數的13%。在原料奶生產的組織上,仍以鬆散的加工企業收購、農戶飼養方式為主,有些地方采用了契約合同方式,連接了生產者、加工者雙方。一些大型乳品加工企業開始通過“公司+規模化奶牛場+農戶”的組織經營模式,建立奶源基地。這種產業化模式的建立,已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加工企業所接受,在帶動奶牛業基地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5)奶午品種和培育水平:在奶牛的品種上,我國飼養奶牛的主要品種是荷斯坦牛及其雜交改良牛,另外還有一些乳肉兼用的西門塔爾牛、草原紅牛、三河牛和新疆褐牛等品種。在奶牛的培育技術方麵,奶牛的人工授精技術已得到大力推廣,目前全國有36個種公牛站,其中在奶牛生產中最具影響力的有北京、上海和黑龍江3個種公牛站,承擔奶牛凍精生產和人工授精的推廣工作。奶牛胚胎移植技術在最近的幾年裏發展較快。

(6)乳品加工企業:近年來,我國乳品加工業通過了體製改革和技術改造,組建了一批有實力的奶業集團,如上海光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蒙牛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三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三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初步改變了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局麵。目前,我國乳品加工企業有1500餘家,其中規模企業584家。到2004年,奶業前十大企業產量469.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9.5%:奶製品工業總產值376.8億元,占全國的56.8%。2005年,蒙牛、伊利、光明、三鹿等液態奶的十大生產企業合計占全國市場的67.29%,其中伊利、蒙牛兩個企業就占到全國市場的46.76%。2006午,伊利、蒙牛兩個企業液態奶產量達到615萬噸。

(7)我國奶牛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原料奶生產水平低,良種覆蓋率不高,原料奶質量不穩定:奶牛養殖效益下降,個別企業收購原料奶時壓級、壓價;奶牛疫病影響突出,風險加大;產品標示混亂,一些用奶粉生產還原奶的加工企業,模糊標示,使消費者無法辨別還原奶與巴氏殺菌乳等其他液態奶的區別:奶粉大量進口,嚴重衝擊國內市場;奶牛飼養規模小、養殖分散,產業化程度低,小規模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良種繁育體係不健全,良種奶牛數量不足,單產水平低;原料奶質量不高,機械化擠奶程度低;奶製品加工花色品種少。上述問題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並切實加以解決,奶業產業發展勢必受到重大影響。

2.我國奶牛業發展趨勢

(l)實施國家奶牛品種改良行動計劃:建立完善的奶牛良種繁育體係,強化種公牛站、奶牛育種場、人工授精站建設,實現優秀種公牛的自主培育,加強全國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導。在奶源基地特別是奶牛養殖小區和規模奶牛場,搞好良種選育、繁殖和引進工作,加大奶牛改良力度,開展奶牛生產性能測定、良種登記和公牛後裔測定等基礎性工作。通過規範良種奶牛引進,推廣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加快奶牛改良步伐,不斷提高奶牛良種覆蓋率和單產水平。

(2)推進奶牛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生產:按照高起點、標準化的要求,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奶牛養殖小區和生產示範區,加強配套服務體係建設,提升養殖小區的經營水平。鼓勵養殖戶建立家庭規模奶牛場、股份合作奶牛場,以擴大飼養規模,提升飼養水平,走質量效益型道路。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奶牛檔案,製訂並推廣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養殖類型和生產水平的標準化養殖技術規範。建立奶牛養殖戶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3)培育壯大奶業龍頭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合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型企業集團。加強與國際知名乳品企業在資本、技術和市場等方麵的合作,引進和吸收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加工企業積極采用先進的加工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加大新型乳品加工設備與工藝的研發力度,實現乳品加工設備的國產化。支持乳品企業加快名、優、新、特產品的研發,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爭取經過5~10年,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民族乳品企業。

(4)增強奶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奶業科研、教學單位與育種企業聯合,開展技術創新,建立新型育繁、推廣一體化企業,培育科研開發和品種創新主體,提高育種業產業化水平。充分利用引進的荷斯坦良種奶牛,加速我國奶牛品種改良和品種更新換代,提高製種和供種能力。利用國外摩拉、尼裏一拉菲等優良水牛品種資源,加快我國奶水牛良種繁育體係建設,培育適合我國國情的奶水牛良種,為奶水牛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加快奶業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通過示範推廣,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較強科技應用水平的示範場戶,提高奶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5)提高原料奶和奶製品質量: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係,建立質量監測網絡,將原料奶和奶製品質量管理納入法製化、規範化軌道。在生產、加工和儲運各環節積極推行危害分析和關鍵控製點(HACCP)、良好管理規範(GMP)和國際質量認證(ISO)管理體係,健全以誠信為核心的行業白律機製。建立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加強奶業生產各環節產品的檢測。推行產品標示、質量追溯製度,維護公平市場秩序。

(6)加強養殖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避免大城市郊區盲目增加奶牛數量,應重點依靠提高奶牛單產來滿足原料奶需求。農區根據周邊土地消納能力和牛場糞汙處理設施水平,確定養殖規模和整個地區的養殖布局,走農牧結合的道路。牧區和農牧結合地區大力推行舍飼、適度放牧加補飼等養殖模式,嚴格實行草畜平衡製度,實現草原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相協調。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循環經濟,全麵推行糞汙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促進奶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1.我國肉牛業發展現狀

(l)我國肉牛生產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實現了持續增長,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畜牧業生產大國。其中,肉牛業也有很大發展,牛出欄量和牛肉產量保持逐年增長勢頭。1980年,我國牛出欄量為332.2萬頭,牛肉產量僅26.9萬噸:2006年,牛出欄5602.9萬頭,牛肉產量達到750萬噸,分別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2006年,我國牛肉產量占世界的11%,位於美國和巴西之後,名列世界第三位。

(2)我國牛肉消費情況: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7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牛肉1.35kg,花費金額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購買量排名第一,人均為8.72kg,支出額為208.9元:山西牛肉購買量最少,人均為0.41kg,支出額為8.01元。我國牛肉消費特點是消費水平低,主要表現在:牛肉消費在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城市消費水平高,農村消費水平低;主產區消費水平高,非主產區消費水平低。

(3)我國肉牛業的特點:

1)肉牛產區分布:白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牛肉生產中心逐步由傳統牧區轉向廣大農區。2005年河南省肉牛存欄量、出欄量和牛肉產量分別為1364.2萬頭、689萬頭和100.8萬噸,三項指標連續20年全國排名第一,其次為河紮、山東和吉林。在全國範圍內初步形成了中原、東北和華南三大肉牛帶。目前,中原肉牛帶的牛肉產量已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

2)牛肉質量:目前,我國牛肉生產主要依靠黃牛,改良肉牛的覆蓋率僅為18%,來自奶牛的牛肉不到3%。中國黃牛雖然有魯西牛、秦川牛、南陽牛、晉南牛等諸多品種,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體型小、生長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纖維粗,用這樣的品種來生產高檔牛肉難度很大。我國高檔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檔牛肉生產能力低是目前我國肉牛業的突出弱點。

3)肉牛飼養方式:以往我國牧區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飼養牛,幾乎不用精飼料進行育肥。近年來,農區普遍采用秸稈、人工牧草和精飼料作為牛的主要飼料。其優點是:

充分利用了農區豐富的秸稈資源和閑置的勞動力,並緩解了肉牛對草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在一些農區特別是中原肉牛帶和東北肉牛帶,肉牛的飼養規模逐步擴大,不僅飼養數量增加,而且還I出現了一批肉牛飼養規模在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和養殖小區,並且養殖大戶和養殖小區的數量在逐漸增加。

4)生產成本與效益:我國牛肉平均社會淨收益為1.22元,即生產每千克牛肉將獲得1.22元的利潤。目前,我國牛肉的生產成本一般隻有世界平塢水平的50%左右,按現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d出欄,每頭牛獲利在200~600元。

(4)我國肉牛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產水平低。2005年,我國黃牛存欄量有1億多頭,年產肉量隻有711.5萬噸,而美國牛存欄量尚不足1億頭,年產肉量為1131萬噸,是我國的1.6倍。其原因除了我國黃牛出欄率低外,主要是由於胴體重低的原因。2005年,世界肉牛平均胴體重為200.7kg,日本為406.5kg,美國為331.7kg,而我國隻有135.2kg,可見差距之大。

2)良種化問題突出。我國的牛肉生產水平低,除飼料供應不足、飼養方式落後、疫病防治體係不完善外,品種是決定個體生產性能和牛肉質量的主要因素。我國肉牛業起步較晚,一般隻重視牛肉增產問題,對種牛繁育體係建設投入少。因此,我國的肉用品種培育工作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沒有根本解決肉用種牛的自給問題。目前,存欄的肉用種公牛大部分是引進的活體或胚胎,還有一部分是引進純種的繁育後代,這些牛占存欄種公牛的93%。據統計,全國種公牛站每年隻能生產肉牛冷凍精2000萬劑,可配1000萬頭能繁母牛,而全國存欄能繁母牛有4000萬~6000萬頭,意味著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1/4,每支肉牛冷凍精液售價1~10元,飼養種用公牛的經濟效益很低,而且優秀種公牛在肉牛發展中的作用相對較小。國內地方品種雖然有獨特的環境適應性和肉質鮮美的特性,但是由於生產速度慢、屠宰率低,農戶都喜歡用進口牛來改良地方黃牛,因此,地方黃牛凍精需求逐年減少,種公牛站經濟效益處於虧損狀態,導致地方黃牛公牛數量急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