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牛羊業概述(2 / 3)

3)飼養規模小。我國的肉牛飼養以小規模、分散型的農戶飼養為主,一般每戶飼養都是三五頭,多的也隻有十幾頭或幾十頭。盡管有些地區也發展了一些專業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場和飼養規模較大的肉牛育肥專業戶,但他們出欄的屠宰牛數量十分有限,占總出欄量的比例也很小。據統計,2002年,內蒙古年出欄3000~4999頭和5000頭以上的場(戶)數各有1個,而美國1/4以土的肉牛育肥場年出欄肉牛10萬餘頭,最大的肉牛育肥企業年出欄30萬頭以上。

4)產業化程度低。肉牛產業化是以國內、國外肉牛產品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通過龍頭企業的組織協調,把分散養牛戶的飼養、生產、加工、銷售及流通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銜接起來,進行必要的專業分工和生產要素重組,實施資金、技術、人才和物資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成產業的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產品標準化、管理科學化、服務社會化、經營一體化和產業市場化。無論是企業數量、規模,還是加工能力,我國肉牛加工企業的水平都比較低,特別是缺乏一批規模大、前景好、帶動力強、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重點龍頭企業,難以形成對全國肉牛產業整體發展的有效拉動,這也是肉牛產業化鏈條難以形成的關鍵因素。國外大型肉牛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大都在幾十萬頭,而我國肉牛加工企業卻為幾萬頭、十幾萬頭左右,且不能滿負荷運轉,市場競爭能力較低。據報道,2003年,內蒙古肉牛加工能力僅相當於牛肉總產量的42%,而牛肉實際加工率約為13%。我國在引導消費、開拓市場方麵開展工作較少,市場開發明顯不足。牛肉產品銷售上,不務品種、性別、年齡,價格便宜,不能體現不同檔次牛肉的不同價格。

我國的肉牛基地和肉牛加工企業之間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共擔風險、利益共享的有機、完整的產業化鏈條。

2.肉牛養殖業發展方向

(l)實施肉牛冷凍精液和肉牛補貼政策:白2005年以來,國家實施奶牛良種補貼政策。該項目的實施激發了奶農選擇優質凍精的積極性,加速了奶牛良種繁育的進程,實現了奶牛單產水平提高和奶農受惠的目標,對奶牛業健康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發展肉牛業,可以借鑒奶牛良種補貼經驗,實施肉牛冷凍精液補貼項目,這可以帶動肉牛飼養者選用優質凍精的積極性,提高優秀種公牛的覆蓋率,進而加快肉牛改良步伐。建立肉牛生產自然災害補貼製度,對於一些防疫難度大、危害範圍廣的疫病,在防治方麵實行國家統一組織和相應的政府補貼。對從事犢牛生產的母牛飼養者進行適當補貼,以保證肉牛生產的連續性。

(2)建立健全肉牛育種組織和保護地方良種黃牛遺傳資源:肉牛的繁殖效率低,世代間隔長,依靠幾個農場、幾百頭牛,很難開展育種工作。肉牛育種工作要靠全社會參與,建立育種組織,加強領導,組織全社會資源參與肉牛育種。在保持地方黃牛的飼養成本低、適應性強、抗病力強及濃厚的牛肉風味等優點的基礎上,提高生長率和個體產肉量為選育核心。建立黃牛肉用性能選育的分子育種體係,加快選育速度。借鑒日本黃牛、韓國黃牛的育種經驗,最終育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肉牛品種。利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技術,充分發揮優秀種公牛和母牛的繁殖潛能。在保持中國黃牛肉質良好遺傳特性的前提下,最終培育形成以生長快、尻部寬平和泌乳力高為主要特征的品係,從而為配套繁育體係提供源源不斷的種質資源,並在選育中得到保存和提高。開展牛肉質量、衛生安全標準、檢測技術的研究,開展重大疫病的監控與研究,研究推廣肉牛生產配套技術。要盡快製訂牛肉產品的生產、加工、出口檢驗檢疫標準,與國際慣例接軌。要盡快製訂出活牛分類標準、牛肉分級標準、牛肉及其製品的質量標準及衛生標準。

(3)組建合理肉用雜交配套品種體係:在本品種選育和導人雜交的基礎上,棍據已有的雜交品種組合試驗,針對國內外市場需求,全麵組建黃牛肉用雜交繁育配套體係,組建穩定的三元雜交體係,提高黃牛胴體中高檔牛肉的比例。在組建雜交繁育配套體係的基礎上,根據新的肉牛雜交理論,借鑒國外先進的肉牛育種經驗,培育適合各地生態環境、飼養條件的種群(品係)。

(4)扶持建立肉牛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河南、山東、安徽、河北等省黃牛資源豐富、品質好和糧食及飼草飼料資源充足的優勢,集中資金培植肉牛產業帶,力爭在10年內形成優質出口肉牛產業帶。充分發揮東北地區精飼料充足的優勢,發展東北肉牛帶。建立一批“公司+農戶”的基地,抓好良種繁育體係建設。在農牧交錯地帶建設一批養牛示範縣,推行退耕還草政策。建立健全母牛繁殖基地,實施良種母牛補貼政策,提供優質架子牛。

(5)培育龍頭企業,發展產業化經營:培育輻射能力強的肉牛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延長產業鏈條。使企業和農民結成利益聯盟,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形成我國牛肉的多層次生產經營體係,以滿足高、中、低檔牛肉消費市場。要有計劃、有選擇、有特色地建設幾個在國內、國外有一定知名度和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以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促進地區和全國肉午產業的大發展。積極搞好與準出口國的優秀貿易公司、肉食加工企業的聯合。以八大菜係或著名老字號為龍頭,開發出係列肉食成品、半成品,配以注冊老字號商標,逐漸擴大民族牛肉產品的出口。

(6)加快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和檢測體係建設:加快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和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加快在肉牛集中產區的中心城市建設畜產品檢測中心。加強對肉牛及牛肉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包裝標誌和市場準人等環節的監管,嚴格實施檢疫、檢驗製度。

(7)提升肉牛屠宰、牛肉保鮮和加工技術:實行專門化屠宰場屠宰、加工,從而保證宰殺、分割和冷凍的質量,進行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引進符合歐盟標準的牛肉屠宰、分割、包裝設備,加快牛肉分割和加工保鮮技術研究與應用,生產高質量的牛肉製品,從而擺脫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的限製。

(8)市場信息服務體係和外貿體製的建立:建立一個自由流通和公平競爭的市場體係,做好信息服務體係建設。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出口外貿體製。

二、國外養牛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1.國外奶牛業發展現狀

(l)奶牛的存欄數量:2004年,全世界奶牛的存欄數量為2.39億頭。由於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發達程度的不同,人民的文化習慣與生活水平有一定差異,不同牛種的分布呈現典型的地區差別。亞洲0.85億頭、歐洲(歐盟國家)0.46億頭、大洋洲0.06億頭、南美洲0.35億頭、北美洲0.10億頭、非洲0.46億頭。

(2)生產水平:生產水平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間亦有顯著的差別,如西歐各國及美國、加拿大等國奶牛生產水平都比較高,而亞洲與非洲的生產水平相對較低。2004年,全世界奶牛平均年產奶量為2236kg,中國為2112kg,以色列最高達10421kg,韓國9053kg,美國8431kg,加拿大7501kg。牛群生產水平的這種差異,一方麵與經濟條件、自然條件有關,另一方麵則受品種類型和飼養管理水平的影響。

2.國外奶牛業發展趨勢

(1)奶牛頭數、單產持續增加。近十多年來,國外奶牛頭數仍有一定的增長,但出現以下情況:一是美國、加拿大、荷蘭、丹麥、德國、法國、巴西等國受配額管理製度或限製生產等影響,奶牛頭數有所下降,但平均單產均有較大提高,總產奶量有所增加或略有下降。例如,美國2002年比1980年的奶牛飼養量減少了15.4%,而由於單產水平提高了56%,從而使得牛奶產量增長了32%。二是澳大利亞、以色列、日本等國不僅頭數增加,而且總產、單產均有提高。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僅增加奶牛的飼養量,而且還致力於提高奶牛的單產水平。發展中國家1980年到2002年奶牛飼養量增長了44%,奶牛單產水平提高了45%,牛奶總產量增長了109%。

(2)奶牛品種日益單一化、大型化。優良的奶牛品種是製約奶牛產奶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隨著奶牛業的發展,荷斯坦奶牛以其產奶量高、飼料報酬高、生長發育快等優異的生產性能更加得到了世界各國養殖者的青睞,而其他品種日漸減少。在美國、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奶牛品種中的荷斯坦奶牛占到90%以上,英國占64%,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亦以荷斯坦奶牛為主要品種。

(3)種草養奶牛,發展生態畜牧業。種草養奶牛,牛糞被土壤微生物利用和降解,使之形成良性生態循環,人類利用牛奶、牛肉,並對牛皮進行加工,這一循環恰好是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所以,發達國家的奶牛場,一般都擁有相當數量土地麵積種植牧草,實行種養結合。這樣既可以保櫨環境,使地下水免受汙染,又可保證奶牛足夠的飼草飼料基地。實踐證明,養牛頭數與土地可吸納肥料數量應成一定比例。

(4)生產方式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和白動化方向發展。根據美國《農業收入和經濟展望》的調查發現,美國的奶牛場規模在500頭以上時,平均產奶成本最低。

因此,1997~2001年間,500頭以上的大型奶牛場增加了20%,奶牛場由20多年前的3000多萬家減少到現在的200多萬家。其中,飼養1000頭左右的大型奶牛場有幾萬個,飼養5000頭以上的特大型奶牛場也有幾十個,大型奶牛場奶牛存欄數達到總存欄數的35%。目前,發達國家奶牛飼養已普遍采用全混合日糧飼養技術;擠奶已實現機械化:乳品品質進行計算機全程監控;牛舍內全部采用散欄,臥床,機械清糞係統,化糞池集中處理糞便;機械自動刷拭牛體;擁有專用飼料機械,飼料混合攪拌車、叉車、裝載機等,使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成倍增加。

(5)重視牛奶品質檢測,促進奶業穩定發展。發達國家對牛奶質量要求更加重視,不僅關注營養、能量,消費者更加關注奶牛健康環境和動物福利,不但要求牛奶質量安全、衛生,而且更關注環境對牛奶質量的影響。近年來,由於有杌牛奶比普通牛奶價格高37%,歐洲經濟共同體對發展有機奶牛業非常重視,並投巨資發展有機牛奶,美國有機牛奶生產發展也很快。另外,乳品加工企業收購原料牛奶,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充分體現了按質論價的市場經濟法則。例如,丹麥每批原奶均由一個獨立的實驗室第1天取樣,第2天出結果。進行抽樣調查,按最初確定的標準價格,再根據乳蛋白、乳脂含量及細菌數、體細胞數(SCC),加上季節差價,算出牛奶的價格。由於指標設立科學合理,權數又充分體現了加丁廠和消費者對原料奶的要求,又有第三者的檢查、化驗,照顧到了各方的利益,從而促進了奶牛的持續穩定發展。

(6)高新技術的應用,養牛生產效益提高。奶牛養殖與產品加工的規模化,不但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且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的技術更新。奶牛選種技術不斷進步,如各國的奶牛聯合育種體係、公牛的後裔評價體係、奶牛群改良計劃(Dairy HerdImprovement,DHI),提高了奶牛選育的可靠性與準確性,而超數排卵與胚胎移植相結合的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育種體係,對奶牛的育種工作,尤其是種公牛的選擇提供了新途徑。擠奶機械的不斷革新,配合不斷改進的奶牛衛生與擠奶消毒程序,不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奶牛乳房炎的發生率持續降低,提高了新鮮牛奶的質量。越來越先進的乳品加工設備,大大提高了乳品加工的效率與乳品品質。實行奶牛養殖與乳品加工的規模化、標準化管理,從而實現了對奶牛個體和奶牛產品的可追溯性,有效地控製了奶牛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提高了奶牛產品的質量。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奶牛的選育、飼料配製、疾病預防、奶牛場的經營與管理等許多方麵,同樣在乳品加工業上也得到廣泛應用。圍繞奶牛的養殖與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究不斷深入,高新技術已經成為奶牛業發展的主要原動力。

(7)奶牛協會逐步製度化、完善化。以協會的形式將奶農和乳品加工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於資源共享,加速了良種化快速繁育、標準化飼養管理、程序化免疫接種、機械化擠奶儲運和區域性網絡化疾病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從而提高了奶牛養殖的科技含量,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緊密連接。

1.國外肉牛業發展現狀

全世界肉牛業總俸發展是飼養數量穩中有升,產肉性能、肥育水平在不斷提高。

(l)肉牛生產水平:2005年全球生產牛肉6339.98萬噸,每頭平均胴體重達204kg。肉牛胴體重超過300kg的國家有日本(423kg)、以色列(366kg)、加拿大(349kg)、美國(336kg)、德國(308kg)、韓國(300kg),中國肉牛的胴體重僅為143kg。

(2)牛肉的消費水平:2005年全世界人均牛肉占有量9.93kg,較高的國家是新西蘭(179.3kg)、澳大利亞(102.1kg)、阿根廷(69.5kg)、加拿大(44.9kg)、巴西(43.0kg)。

2.國外肉牛業發展趨勢

(1)肉牛良種化程度提高,大型品種逐漸占主導地位。為了滿足消費者對牛肉的需求,多數國家從原來飼養體型小、早熟、易肥的肉牛品種轉向飼養大型肉牛品種,體型大、增重快、飼料報酬高、優質肉比例大的夏洛來、利木讚、皮埃蒙特等肉牛品種受到了許多國家的歡迎。目前,發達國家的肉牛頭數約為5億頭,雖然肉牛數占整個牛數量的4%,但牛肉產量卻占產肉量的53%以上。

(2)肉牛養殖科學化。國外在肉牛的飼料加工技術方麵開展了一係列的研究,推廣了許多先進實用的技術。為了充分發揮肉牛的生產潛力,有些國家推行混合日糧,全價飼養。美國在牧區繁殖肉用小牛,養到7~8月齡時轉到糧食產區,利用青貯玉米催肥,精飼料占到21%,育肥期為10個月,約1.5歲時就能達到500kg的出欄重。

(3)專業化、集約化肉牛生產日益發展。國外肉牛飼養規模不斷擴大,大的飼養場可以養到30萬~50萬頭,其生產從飼料的加工調製、飼養、疫病防治、清糞、屠宰加工都實現了機械化、白動化。例如,美國羅拉多州的芒弗爾特(Monfort)肉牛公司年育肥肉牛40萬~50萬頭,產值3億美元,是美國規模最大、最完善的肉牛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公司。

(4)高檔牛肉生產呈快速發展趨勢。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食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牛肉消讚量增長,特別是高檔牛肉消費增加。各國市場對牛肉的需求,一是滿足快餐為主的大眾化牛肉,二是高層次消費的西式牛排,三是東方鐵板烤牛肉(雪花牛肉),其中後兩種要求檔次較高,在大理石紋等級、成熟度上有較高標準和特殊評價。為了適應高檔牛肉生產的需要,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及歐洲經濟共同體都製訂了牛肉分級標準。不同國家按需要不同,利用安格斯牛、利木讚牛、皮埃蒙特牛等不斷選育的肉質優良品種生產適銷對路的高檔牛肉。同時,結合飼料、飼養技術的改進,提高高檔牛肉的產量和效益。

第三節養羊業概述

一、養羊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1.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養羊數量最多的國家。據統計資料表明,2002年我國綿羊、山羊存欄總數為3.21億隻,比2001年(2.98億隻)增加7.8%,比2000年(2.90億隻)增加10.7%。2001年羊肉總產量為292.7萬噸,雖然僅占肉類總產量的4.62%,但比2000年增長6.8%,在主要的畜禽肉類中,僅次於兔肉增長(9.8%),高於豬肉(3.8%)、牛肉(3.0%)和禽肉(0.2%)。2001年綿羊毛產量為29.83萬噸,比2000年增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