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國綿羊、山羊品種及分布
我國列入國家級品種誌中的綿羊、山羊品種53個,加上列入省(區)級品種誌中的綿羊、山羊品種達100個。我國綿羊、山羊品種具有許多優良和獨特的性狀,例如小尾寒羊、湖羊的高繁殖性能,濟寧青山羊的優秀羔皮性能,灘羊、中衛山羊的優秀裘皮性能,遼寧絨山羊、內蒙古白絨山羊的產絨毛性能,這些優良品種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從全國綿羊、山羊的生態環境、品種資源的分布、飼料飼草資源以及市場銷售等情況看,全國養羊大致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個區域。南方山羊產區:山羊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和華東地區。
據統計,年存欄山羊400萬隻以上的有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四川等12個省,這12個省累計存欄山羊約占全國山羊存欄總數的85%,為山羊生產的集中主產區。北方綿羊產區:綿羊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東北及華北區。據統計,年存欄綿羊400萬隻以上的有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黑龍江等9個省(區),這9個省(區)累計存欄綿羊約占全國綿羊存欄總數的86.7%,為綿羊生產的主產區。
3.綿羊、山羊生產方式
主要生產區域從牧區轉向農區。目前,除新疆和內蒙古的羊肉產量在國內仍位居前列以外,河南、河北、四川、江蘇、安徽、山東等幾大農區的羊肉生產均已大大超過了其他幾個牧區。
養殖方式逐步由放牧轉變為舍飼和半舍飼。以往我國傳統牧區養羊主要是以草原放牧為主,很少進行補飼和後期精飼料育肥。目前,在部分條件較好的農區,對肉羊進行後期育肥或全程育肥的飼養方式越來越普遍。舍飼既是發展優質高檔羊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加快肉羊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千家萬戶分散飼養正在向相對集中方向轉變。目前,我國羊肉生產中千家萬戶的分散飼養仍然是主要的飼養方式。在農村特別是在中原和東北,羊的飼養規模已經出現了逐步增大的趨勢,飼養規模在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和養殖小區的數量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
4.我國羊毛的生產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就非常重視羊毛生產。為了改變我國不生產細毛和半細毛的養羊現狀,國家在人、財、物上加大投資,先後培育出新疆細毛羊、內蒙古細毛羊、東北細毛羊、中國美利奴羊等諸多品種。特別是中國美利奴羊育成後,各地繼續進行選育提高,先後培育出細毛型、無角型、多胎型、強毛型、毛密品係、體大品係、毛質好品係、U品係等一係列新類型和新品係,極大地豐富了品種的基因庫,為今後繼續提高中國美利奴羊品種質量和發展我國細毛羊業奠定了遺傳基礎。原毛總產量2000年達到29.25萬噸,居世界第二位;淨毛總產量15.3萬噸,名列世界第三。但綿羊個體的平均原毛產量隻有2.20kg,淨毛產量隻有1.15kg,遠低於世界養羊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還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5.羊肉生產現狀
從20世紀80年伐開始,我國相繼引進國外一些生長發育快、產肉性能好的優良肉用羊品種,包括薩福克、無角道賽特、特克塞爾、夏洛來以及德國肉用美利奴和波爾山羊等,對我國的綿羊、山羊品種進行雜交改良,提高我國羊肉生產水平,效果很好。20多年來,我國羊肉產量逐年穩步提高,到2001年,我國羊肉生產總量達到292.7萬噸,占世界羊肉總產量的19.72%,名列世界首位。但由於我國肉羊業發展的時間短,羊個體產肉水平較低,平均胴體重隻有12kg,明顯低於養羊業發達國家。
6.山羊絨生產現狀
2000年,我國生產羊絨的山羊約占全國山羊數量的46%,羊絨總產量11057噸,居世界之首。山羊絨及其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貿易量保持在50%左右,山羊絨的生產對我國出口創彙具有積極意義。但由於我國絨山羊飼養地區白然條件差加上飼養管理差,山羊生產絨約120g/隻。
7.我國養羊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養羊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突出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傳統的飼養習慣和千家萬戶的分散飼養製約著養羊生產水平的提高;綿羊、山羊品種良種化程度低,生產力水平不高;草場嚴重退化;單位麵積畜產品產值很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勞動者文化素質低等。
(二)我國養羊業發展趨勢
1.大力發展肉羊業,提高肉羊品種質量和出欄率
近年來,我國羊肉產量增長迅速,羊肉消費群體正從北向南、白西向東推進。1998~2003年,我國羊肉產量年均增長20萬噸,人均羊肉擁有量年均增長0.15kg,但全國羊肉產量人均不到2.5kg。羊肉價格也在不斷攀升,聯合國世界糧油組織(WFP)資料顯示,近年來在肉類國際貿易中羊肉增幅最高。國內市場羊肉價格也在不斷升高,2003年上海市每千克價格高達40元,肉羊業呈現美好的發展前景。大力發展肉羊業,在現有品種的基礎上,引進優良肉羊品種,對本地品種進行雜交和改良,提高肉羊的產肉性能已成為肉羊發展最緊迫的任務。與此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區應因地製宜地發展肥羔肉生產,努力提高當年羔出欄率,這是肉羊生產水平重要的標誌。總之,緊跟國外養羊生產的發展趨勢,按照現代羊肉生產方式,發展高效益的肉羊業是我國養羊業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2.加強羊肉生產的下遊工程
隨著國際和國內市場對羊肉需求的不斷增加和人們對羊肉食品的認同,羊肉的深加工業發展也將得以促進,新的羊肉烹調方法和各種羊肉食品的成品和半成品不斷研製、開發,將進一步促進羊肉的消費,有利於增加羊肉產品的附加價值。大力發展羊肉深加工業的產業化生產,形成初具規模的羊肉加工產業結構,達到養殖業和下遊深加工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以帶動整個養羊業的發展。
3.繼續加強細毛羊和超細毛羊品種的育種和改良利用
引進的澳大利亞美利奴超細型優秀種羊和中國現有的超細型優秀種羊,按照不同類型的選育目標和現有基礎羊群特點,通過品係繁育和開放式合作育種體係,培育出中國美利奴羊超細毛和細毛兩個新類型。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擇優選擇種羊場和繁育場,建立我國優質細羊毛育種核心群體及優質細毛羊生產基地,輻射所在地區各旗、縣、市,推動當地細毛羊業發展,形成細毛羊改良區和優質細毛羊生產區。逐步建立以提高羊毛商業價值為宗旨的羊毛現代化管理體係,完善剪毛分級房、剪毛機械、分級台、打包機等基礎設施,推廣澳式剪毛、新法分級、客觀檢驗、公開拍賣等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措施,使國產羊毛的質量標準、檢驗標準接近並達到WTO和SAA標準,以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羊毛市場交易。
4.不斷提高現有絨山羊品種的品質
山羊數量和山羊絨產量雖居世界領先地位,但除了個別優秀的地方良種外,多數山羊的個體產肉、產絨水平都很低。因此,在生態經濟條件適宜發展絨山羊的地區,應當有計劃地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本品種選育為主,必要時可引入其他高產優質絨山羊品種基因,努力提高本地絨山羊的產絨量和羊絨品質,特別是要重視對羊絨細度的選擇。同時,也應防止盲目的亂交亂配,以保護優良地方品種寶貴的遺傳資源。
5.加強地方品種的保護,積極開發利用優良的地方品種
我國的地方綿羊、山羊品種資源十分豐富,具有許多優良和獨特的性狀,它們組成我國養羊業天然的基因庫。
豐富的綿羊、山羊品種資源,有力地促進了養羊生產的發展,使養羊生產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它們是進行雜種優勢利用和進一步培育適應人類需要的新品種很有價值的素材和育種資源。在當今世界畜禽遺傳資源日趨貧乏、遺傳變異性愈來愈窄的情況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生物技術的發展使遺傳資源變得更為重要。因此,保存綿羊、山羊的遺傳資源對今後我國,乃至世界綿羊、山羊的育種工作將產生極大的影響,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在確保我國綿羊、山羊品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改良、培育出優秀高產的綿山羊品種,使之為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服務。
6.養羊業發展與牧草資源可持續利用相結合
我國草地資源豐富,但隨著食草畜牧業的發展和草地載畜量的增加,過度放牧和草地沙漠化愈來愈嚴重,這將給養羊業今後的發展和牧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帶來嚴重的影響。利用秸稈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積極發展養羊業,發展舍飼、半舍飼與天然草場的劃區輪牧相結合的飼養模式,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大力投入天然草原的改良,同時積極發展人工草場的建設,隻有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利用觀有的牧草資源,保護我國草原生態環境,以實現養羊業的可持續發展。
7.加快人員培訓和市場開拓
肉羊生產在我國雖已有多年曆史,但集約化肥羔生產和成羊育肥,仍是畜牧業中的一項新技術,其成功的經驗不多,各地條件各異。在組織肉羊生產時,各地必須有一批掌握現代養羊技術,懂管理、懂飼料營養、懂繁殖育種技術,具備開拓市場能力的人才。目前,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中實行的“公司+農戶”模式中,龍頭企業應是養羊戶生產組織者。在沒有龍頭企業的地方,要積極提倡成立農民養羊協會,組織規模養羊專業村、專業戶生產,積極開拓國外、國內多方位市場,提高養羊生產效益。在肉羊生產係統中需加強對養羊戶的培訓,首先要改變其生產經營觀念,明確養羊效益獲取的最佳途徑是規模生產,專業經營,企業管理,加快出欄,提高母羊繁殖力,采用科學的方法,懂得和掌握疫病防治方法。這樣才能實現肉羊生產的科學化、商品化和現代化。
8.大力發展規模化養羊
當前,我國養羊業的飼養管理和經營方式,主要以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為主,這樣的飼養和經營方式,與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很不相適應。因此,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積極發展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養羊,突出重點,發揮優努,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以確保我國養羊業的持續發展。
二、國外養羊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國外養羊業發展現狀
世界上養羊較多的國家有:中國、印度、澳大利亞、伊朗、巴基斯坦、新西蘭、俄羅斯等。其中,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以山羊生產為主,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以綿羊生產為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2年統計資料,全世界共有綿羊1034008萬隻,山羊74337.4萬隻:2002年全世界共計生產羊毛原毛221.1萬噸,生產羊肉1159.6萬噸,生產生羊皮綿羊為160.1萬噸,山羊為87.2萬噸:生產鮮山羊奶1184.6萬噸;綿羊和羔羊屠宰數為48918.2萬隻,平均胴體重為16kg。在最近20餘年以來世界養羊業所發生的重大變化,綿羊、山羊飼養比例由1979年的2.43:1變為2002年的1.39:1,綿羊飼養總數下降了4.68%,山羊飼養總數增加了64.46%。亞洲和非洲飼養著世界上62.51%的綿羊,南北美洲則僅有8.84%:世界上92.42%的山羊在亞洲和非洲。
(二)世界養羊業發展趨勢
1.毛用羊向肉用羊的轉變
隨著化學纖維紡織品的增加和其價格優勢,世界養羊業出現了由毛用為主逐漸轉向毛肉兼用、肉毛兼用,有些國家甚至完全以肉用為主的趨勢。因此,世界綿羊在品種、類型的結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例如,英國現有的38個羊品種,全部是以產肉為主的品種;新西蘭肉毛兼用品種占品種總數的98%,美國占80%以上,法國現有主要品種基本上都是肉用品種。山羊由兼用(皮用、毛肉皮、絨肉等)向肉用、乳用、絨用或肉乳兼用型方向發展。由於山羊絨價格高,能產絨的山羊主要發展方向是向絨用方向發展,普通山羊主要向肉用方向發展。其他類型則向肉乳兼用、肉毛兼用方向發晨。羊肉生產的增加,不僅表現在產量上,也反映在羊肉生產的結構上,羔羊肉產量迅速增加,利用羔羊生長發育快、飼料報酬高、肉質好、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等特點,專業化和集約化的肥羔生產正逐步取代大羊肉生產。例如,法國的羊肉總產量中羔羊肉占75%,澳大利亞占70%,新西蘭占80%,英國和美國占90%以上。
2.細毛羊業朝著超細類型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羊毛總體需求量下降,但隨著毛紡織品朝著輕薄、柔軟、挺括的方向發展,對66支以上的高支羊毛的需求劇增,價格也遠遠高於一般羊毛。1990年始,澳大利亞加大對細毛羊纖維細度的育種和改良工作,到90年代末期,羊毛纖維直徑在22μm以下的占總產量的60%,19μm以下的占20%,其中90支以上的超級細羊毛也占到一定比例。超細羊毛價格高出普通羊毛4~5倍。雖然澳大利亞羊毛總產量持續下降,但19μm以下的超細羊毛產量則不斷上升。
3.充分利用雜交優勢建立健全雜交繁育體係
世界肉羊飼養業的發展將逐步走向廣泛利用經濟雜交,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雜種優勢生產羊肉。實踐證明,根據本國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羊的品種資源情況,選擇成熟早、生長快、體型大的羊為父係品種,逸擇分布廣、繁殖力高、母性強、泌乳能力好和適應性好的本地品種作為母係品種,建立經濟雜交模式,通過雜交生產出綜合性能高的羔羊,能取得較好的肉羊生產效益。例如,英國選用的母本品種是固有的山地種,建立了低地、平原和山地肉羊生產體係:澳大利亞利用美利奴母羊作母本,由萊斯特羊和無角陶賽特羊分別作為第一、第二父本,建立了二元和三元雜交體係;新西蘭建立了以羅姆尼羊等半細毛羊品種為母本的雜交繁育體係,均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4.育種中充分利用新技術
在育種方麵,現代繁殖新技術在發達國家被廣泛推廣應用於肥羔生產中。如調節光照促進肉羊早發情、提早配種、早期斷奶、誘發分娩、集中強度育肥等措施,較好地縮短了羊的非繁殖期,進行1年2胎或3胎繁殖。采用同期發情技術,統一配種,可使羊肉大批量生產,做到均衡上市,全年供應。將CT掃描技術應用於活羊肉用性狀檢測,提高了對肉用性狀選種的精確度。在提高母羊繁殖力方麵,利用超聲波技術對妊娠母羊群進行大範圍檢測,對懷雙羔或三羔母羊提供優良草場,實行分群、分欄放牧飼養。未來較長一段時期裏,常規育種技術仍是畜禽遺傳改良的主要手段,但分子生物技術以及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DNA分子遺傳標記在遺傳育種中的應用,將為羊遺傳改良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創造攜帶優良基因的新品種。對影響免疫功能、畜產品品質遺傳基礎的進一步認識,將使畜禽育種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提高個體生產性能,品質育種、抗病育種將成為畜禽育種的重要內容。
5.生產趨向專業化和集約化
為滿足市場的不同需要,提高養羊業的管理水平,合理利用不同的土地資源,不得不在集約化的基礎上,有更精更細的分工,因而出現了專業種羊場、專業肥羔場、專業肉用羊場以及羊牛兼養場等。在養羊業發達國家的專業肥羔場,一批可生產肥羔萬隻以上,千隻以上的羊場將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