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牛羊場的生產管理
一、牛羊場的管理製度
為了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必須建立一套詳細的規章製度,來保證生產計劃的順利實施。
1.考勤製度
由班組負責,本人或專人逐日登記出勤情況,如遲到、早退、曠工、休假等,作為發放工資、獎金、評選先進的重要依據。
2.勞動紀律
勞動紀律應根據各工種勞動特點加以製定。凡影響安全生產的和產品質量的一切行為,都應製訂出詳細的獎懲辦法。
3.飼養管理製度
對生產的各個環節,提出基本要求,製訂技術操作規程,實行生產責任製。飼養管理製度包括各個階段牛羊飼養管理製度,牛羊場衛生防疫製度,繁殖配種製度,乳品、毛、肉處理製度,飼料供應及加工製度。
4.組織管理製度
牛羊場生產企業的組織機構主要實行廠長(或經理)負責製。
職能機構包括場部、財務科室、生產部門、質檢部門、加工車間、銷售部門、服務部門等。對規模較小的牛羊場,在管理機構設置上不可能配備各種專職人員,但各項工作必須有人(兼)分工和管理,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
二、羊場生產管理
(一)羊場類型
隨著養羊業的現代化發展,羊場的經營越來越專門化,羊場的類型也越來越多。羊場依據經營性質和目的、經營的集約程度分為兩類。
1.依據經營的集約程度分類
(1)粗放型羊場:即一年四季均采取放牧管理方式,不栽培飼料作物,也不進行任何補飼。
(2)半集約型羊場:即放牧與舍飼有機結合。一般冬季舍飼,其他3個季節均放牧加補飼,需栽培飼料作物進行飼料生產。
(3)集約型羊場:即四季均以舍飼為主。
一些養羊業較發達的國家,在粗放經營地區飼養細毛羊,在半集約經營地區飼養肉毛兼用的半細毛羊,在集約經營地區飼養肉用羊和生產肥羔。
2.依據羊場經營的性質或目的分類
(1)種羊場:即繁育和推廣優良品種種羊的羊場。
(2)經濟羊場:即以生產羊毛、羊肉為主要目的的專業商品羊場。
(3)實驗羊場:以進行科學實驗為主要目的的羊場。
澳大利亞的羊場以其性質和目的分為6種類型,即種羊場,主要培育並出售種公羊;經濟羊場,主要生產羊毛;飼養老口美利奴羊的肥育場,收購老口羊進行肥育後出售;生產雜種羊和肥育用雜種羔羊的羊場;生產肥羔的專業化羊場;放牧肥育的專業化羊場,場內不養繁殖母羊,每年霏收購雜種羊或羔羊放牧肥育後出售。澳大利亞共有商品羊場100000餘個,種羊場1700餘個。
新西蘭的羊場大體分為4種,即種羊場、專門出售母羊的繁育場、美利奴羊繁殖場和專門生產肥羔的羊場。
(二)羊的飼養管理方式
在不同類型的羊場,由於自然條件和經營目的的不同,羊的飼養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總體可分為粗放型、半集約型和集約型3種飼養管理方式。
l.粗放型飼養管理方式
粗放型飼養管理的特點是:完全依靠天然草場或天然飼料資源,四季放牧,靠天養畜,有啥吃啥,管理粗放,飼養管理周期長,商品率低。這種飼養管理方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部、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廣大的牧區。由於這些地區天氣幹旱,冬季漫長且寒冷,條件艱苦,草原廣闊,且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等,受這些因素所限製,人工幹預少,飼養管理方式落後。
2.半集約型飼養管理方式
半集約型飼養管理的特點是:放牧加補飼或半放牧半舍飼,羊的營養攝取,一部分來自於天然草場飼草,一部分來自人工飼喂:羊的日常管理相對精細,飼養周期縮短,商品率提高。這種飼養方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內蒙古中部、河北、山西和陝西北部及四川少數地區等半農半牧區。養羊以定居放牧為主,羊群數量大,品種多、飼養條件好,人工幹預增多,重視草原改良和人工草地的建立。由於冬季較寒冷,越冬期常補飼幹草和精飼料,飼養管理水平相對較好。
3.集約型飼養管理方式
集約型飼養管理的特點是:以舍飼飼養為主,羊的營養攝取主要來自人工草場的飼草或經人工配製的全價日糧:集約飼養密度大,管理水平高,飼養周期短,商品率高。這種飼養管理方式隨著我國養羊業的發展,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市場對高檔肉羊的需求增加和養羊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全國各地相繼出現。這些規模不等的集約式肉羊肥育場,主要通過收購市場上的老齡商品羊進行短期快速育肥出售。我國由於經濟的原因和條件所限,集約式養羊剛剛開始,生產基礎還十分脆弱,出欄率、商品率還不很高,羊肉生產基本建立在以羯羊、淘汰的老齡羊、瘦弱羊的基礎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通過肉用羊品種培育,雜交繁育體係建立,農牧區結合,一定能夠實現牧區繁殖,農區育肥的集約型專門化羔羊肉生產體係。
(三)羊場生產管理
羊場生產常規管理在第八章有詳細的介紹,這裏隻介紹羊生產中的羊群結構、羊群周轉、捕羊及分群。
1.羊群結構
種羊場(群)和經濟羊場(群)生產方向不同,畜群結構和品種也有所不同。以生產羊肉或羊毛、單絨、羊奶為產品的經濟羊場和羊群,首先應選擇和飼養相應的專門品種。提高羊群的良種化程度,這是衡量養羊生產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提高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關鍵。其次,羊群結構和規模要合理,要按性別、年齡組群。成年種公羊以幾十隻為一群,成年繁殖母羊群以數百隻為宜,母羔羊200~300隻為宜,育肥羔羊300隻左有為宜。羊群的規模和具體數量應因地、因條件合理組織。
在羊群結構中,公、母比例和成、幼羊比例要合理。在采用人工授精的情況下,成年公、母羊比例為1:150左右:在白然交配的情況下,公、母羊比例為1:35左右。
2.羊群周轉
為了加快羊群的周轉,提高商品率,在保證一定數量繁殖母羊群的前提下,盡量加大出欄率,控製存欄越冬羊的數量。一般存欄越冬的羊群中,繁殖母羊應占60%~65%,後備母羊(包括當年羔羊)占30%左右,種公羊(包括後備公羊)占10%左右。其他當年羯羊和老齡公、母羊以及弱羊全部出欄,以利於降低越冬飼養成本和管理費用,並避免冬、春自然災害造成損失,提高經濟效益。
牧區存欄越冬羊的數量,要根據草場情況和儲草情況而定。每年要淘汰一定數量的老齡公、母羊和瘦弱羊,公羊5~6歲,母羊為5歲。去勢當年羔羊全部出攔,以減輕冬季草場的壓力,加快周轉,提高收益。準備出欄的羊,無論公、母、老、弱羊或當年羔羊,在出欄前應采用放牧加補飼的方式進行60~70d的育肥後出欄,以增加體重,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收入。
3.捕羊
捕捉羊是羊生產管理中常見的工作,如果不注意方法,而捉毛扯皮,往往造成皮肉分離,甚至壞死生蛆,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正確的捕捉方法是:右手捉住羊後腿部,然後左手握住另一腿部,因為腰部的皮膚鬆弛,不會使羊受傷,人也省力,容易捕捉。捕羊前進時,如拉住頸部和耳朵時,羊感到疼痛,用力掙紮,不易前進。導羊前進的正確的方法是:一隻手輕托羊頜下,以便控製其方向,另一隻手在坐骨部位向前推動或搔動羊的尾根,羊即前進。但要注意不要用力壓迫氣管。放倒羊的時候,人應站在羊的一側,一手繞過羊頸下方,緊貼羊另一側的前肢上部,另一隻手繞過後肢緊握住對側後肢飛節上部,輕拉後肢,使羊臥倒。
4.分群
分群是舍飼養羊生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根據羊個體的品種、大小、性別、體況、生產目的和營養狀況的不同,對羊進行分群飼養和管理。如同一圈舍的羊個體大小相差太大,喂料時就會因為大羊采食速度快而造成大羊采食過多,小羊采食過少而出現兩極分化。因此,大、小羊要分群飼養;公、母羔羊生長至4~5月齡時,就必須進行分群管理,以避免性早熟的公、母羊混亂交配:生病的羊要與健康羊分開,以避免傳染,而且方便護理和治療;不同品種的羊要分群飼養,不同生產目的的羊如留種羊和育肥羊要分開飼養,以便實施不同的飼養管理。因此,在日常生產管理中,根據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對羊進行分群非常重要。
三、羊場生產計劃編製
牛場生產計劃編製在實訓裏有詳細的描述,這裏隻簡單介紹羊場生產計劃編製。
(一)羊場生產業務的種類
羊場生產業務種類繁多,按其性能可分為:
1.動物生產
包括不同類型羊群的放牧、舍飼等。
2.飼料生產
包括草場改良、人工草地建設、草料收割及加工儲存、飼料購買及配置等。
3.畜產品加工
包括羊肉、羊毛、羊皮等加工、儲存。
4.運輸銷售
包括分級、色裝、運輸、營銷、資金融通、市場情報獲取等。
(二)羊場生產管理的設計
根據羊場業務種類,結合生產資源的質和量,研究羊場的收支資料和其他生產記錄。先設計多個方案,然後進行比較,選擇其中最有益的一種生產計劃來經營羊場。
1.羊場生產設計要點
(l)調查羊場資產:包括草地、土地的生產能力,載畜量大小;羊群結構、數量、生產能力;資本、流動資金的多寡;羊舍、倉庫等建築物可容納的最大數量;設備、人力等可發揮的能力。
(2)分析現有羊場組織:包括分析現有業務種類及其之間的互補、互助、互相矛盾情況如何,各種生產因素的配合運用是否能達到最經濟。找出目前羊場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另外,還應充分考慮羊的種類、數量與飼草飼料資源和供應能力的配合:產品產量及其價格與各種費用的合理估算、盈虧情況。
2.羊場生產計劃的調整
(1)開始實施計劃前調整:生產計劃編製完成到開始實施前,一般至少有2個月的時間,重新將原計劃再分析一遍。如果在這一段時間內,經濟條件發生變化,則應立即修正原有的計劃,使計劃更適應實際的情況。
(2)計劃實施期間調整:若計劃正在實施中,突然遭受自然或經濟條件變化(主要是價格),不利於原計劃時,應迅速加以修正。
(3)計劃實施後調整:根據計劃實施的具體情況,研討其優缺點,修改供以後參考。
(三)各種生產計劃編製
1.全年工作計劃
擬定全年工作計劃時,必須包括各種工作項目,逐條詳列。
2.飼養計劃
本年度內所飼養羊及其他動物的種類、頭數及其生產的頭數與全年共需的飼料數量,均應詳細列出飼養計劃。
3.飼料生產計劃
擬定飼料生產計劃時,應以耕作的麵積、牲畜所需的飼料總量及勞動力分配等因素,選擇若幹牧草品種,編列為飼料生產計劃表。
4.資材計劃
資材包括生產資料、設備及日用資料,應逐條詳細列出每一項資材的種類及數量。
四、牛場生產定額管理
定額是計劃管理的基礎,是企業科學管理的前提。為了增強計劃管理的科學性,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取得經營的預期效果,應當在計劃管理的全過程搞好定額工作,充分發揮定額管理的作用。
(一)定額的作用
1.定額是編製生產計劃的基礎
編製計劃的過程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配備和消耗,產、供、銷的平衡,經營效果的考核等各計劃指標,都是根據定額標準進行計算和研究確定的。隻有先進合理的定額,才能製訂出先進可靠的計劃。如果沒有定額,就不能合理安排生產計劃。
2.定額是組織計劃實施的前提
任何生產都必須有組織地進行,以便充分而有效地運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保證計劃的實施。定額是科學地組織生產的前提,有了正確的定額,牛場生產力的計算,生產任務的安排,勞動力的配備和調度,工時的充分利用,物資的合理儲備和適時供應,資金的合理運用和核算等就有根據,就能合理地組織生產各環節,使之互相銜接,使生產連續地、協調地進行。
3.定額是檢查計劃執行情況的依據
定額是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標準。定額的執行情況,直接影響到計劃的實施。因此,在計劃檢查中,檢查定額的完成情況,通過分析就能發現計劃中的薄弱環節,在一些計劃指標中,定額的完成情況,就是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計劃檢查不能離開定額來進行。
此外,定額還是正確地考核職工的貢獻大小,給予勞動報酬分配的依據: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搞好經濟核算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二)定額水平的確定
要充分發揮定額在計劃管理中的作用,就需要正確確定定額水平。如果定額水平不能正確反映畜牧場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它就會失去意義。定額偏低,用以製訂的計劃,不僅是保守酌,而且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定額偏高,製訂的計劃是脫離實際的,也是不能實現的,且影響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因此,定額水平是增強計劃管理科學性的關鍵。
(三)定額的修訂
修訂定額,對於搞好計劃也是很重要的內容。定額是在一定條件下製訂的,反映一定時期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由於生產的客觀條件在不斷發展變化,因此在每年編製計劃前,必須對定額進行一次全麵的收集、調查、整理、分析,對不符合新情況、新條件的定額進行修訂:並補充齊全定額和製訂新的定額標準,使計劃編製有可靠的依據。
(四)製訂各種生產管理定額
牛場的幾種主要生產定額包括人員配備定額、主要勞動定額、飼料消耗定額、成本定額。
1.人員配備定額
(l)牛場人員組成:牛場的人員由工人、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後勤及服務人員等組成。具體工種有:飼養人員(擠奶員或剪毛員)、飼料加工人員、奶處理人員、鍋爐工、夜班工、司機、維修工、技術人員(畜牧技術員、獸醫、人工授精員、資料員)、管理人員(場長、會計、出納等)、服務人員(衛生員、保育員)等。
(2)定員計算方法:牛場對牛應該實行分群、分舍、分組管理,定群、定舍、定員。比如牛群按牛的年齡和飼養管理特點,分為成年母牛群、育成牛群和犢牛群等;分舍是根據牛舍床位。分舍飼養;分組是根據牛群頭數和牛舍床位,分成若幹組。然後,根據人均飼養定額配備人員。其他人員則根據全年任務、工作需要和定額配備人員。
2.勞動定額
勞動定額是在一定生產技術和組織條件下,為生產一定的合格產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所規定的必要勞動消耗量,是計算產量、成本、勞動生產率等各項經濟指標和編製生產、成本和勞動等項計劃的基礎依據。
(l)牛生產勞動定額的特點:畜牧業生產是連續不斷的,多數作業都是在相同條件下重複進行的。一般都是以隊、班組或畜舍為單位進行飼養管理。但是,家畜種類不同所確定的勞動定額不同;同一種家畜,出於生產條件以及機械化程度不同,所製訂的勞動定額也有所不同。如飼養奶牛,手工擠奶時每人要承擔的奶牛頭數要少,而機器擠奶時每人則要承擔較多的奶牛頭數。
(2)主要勞動定額的製訂:主要勞動定額包括:各年齡畜群飼養管理定額、飼料加工供應定額、人工授精定額、疫病防治定額、產品處理定額等。這些定額的製訂,主要是根據生產條件、職工技術狀況和工作要求,並參照曆年統計資料和職工實踐經驗,經綜合分析來確定。以奶牛為例來說明勞動定額的製訂方法。若每棟牛舍飼養100頭成年母牛,每晝夜3次擠奶、3次飼喂,每次飼喂和擠奶時間3.5h。經對飼養員(擠奶人員)在每次飼喂和擠奶時間內的各項操作實際測定,完成100頭牛的飼料準備、上料、趕牛進舍與拴牛、刷牛、糞便清理、擠奶、交奶等。若手工擠奶,約需要12人來完成,每次每人3.5h,合計消耗約42工時。再按每天3次計算,共需126個工時。按母人每天工作8h計算需15.75人(126÷8),即約為16人,再加上替班工2人,共需18人。每頭牛每晝夜約需1.26個工時(126÷100);相似條件下,若機器擠奶,則約需9人完成,每次每人3.5h,合計31.5工時。再按每天3次計算,共需94.5個丁時。
按每人每天工作8h計算需12人,再加替班工2人,共需14人,每頭牛每晝夜約需1個工時(94.5÷100)。
用同樣方法可計算出人均飼養管理青年母牛的定額為20~25頭,育成牛的定額25~30頭,犢牛的定額為25~30頭。當然,定額依據機械擠奶設備種類、飼養機械化程度等,還可適當增減。
(3)勞動定額的質量要求:勞動定額不但表現為數量要求,還必須有具體的工作質量要求。以某牛場為實例來說明定額的質量要求。
1)飼養成年母牛:定額7~9頭,全部手工操作。飼養管理的任務和質量要求按操作規程工作,牛晝夜飼喂3次、擠奶3次、刷牛2次,保持牛體、牛舍飼槽和用具清潔衛生,按要求上料添草,隨時注意牛狀況,發現異常及時彙報,每頭每天產奶量20kg。
2)飼養青年母牛:定額20~25頭,全部手工操作。按操作規程工作,每天飼喂2次,刷牛2次,協助技術員測量體尺體重。對產前2個月的妊娠牛,每天按摩乳房2次。
3)飼養育成牛:定額25~30頭,全部手工操作。按操作規程工作,飼喂2次,刷牛2次,協助技術員測量體尺體重,保證7~12月齡增重105kg,13~17月齡增重達90kg,17~18月齡體重達到375kg開始配種。
4)飼養犢牛:定額為25~30頭,全部手工操作。按飼養管理規程工作,每晝夜飼喂3次,刷牛2次,哺乳犢牛日喂奶3次,定時、定量、定溫,隨時觀察體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保證牛日增重700~7209,6月齡體重達到165kg,成活率98%,發病率6%以下。
5)飼養分娩母牛:定額5頭,全部手工操作。按操作規程丁作,保證各胎牛的日產奶量,犢牛成活率97%,晝夜守圈,精心喂養。
6)鮮奶處理:定額1000kg,半機械化。利用冷凍機進行鮮奶降溫,夏季奶溫不超過6℃,酸度在16~18。牛奶損耗率l%,並為奶牛煮料,為擠奶提供60℃的熱水,冬季保證牛隻喝溫水。
7)飼料加工供應:定額50頭,手工和機械操作相結合。飼料稱重入庫,加工粉碎,清除異物,配製混合,按需要供應各牛舍等。
8)配種:定額250頭,人工授精。按配種計劃適時配種,保證受胎率96%以上,受胎母牛平均使用凍精不超過3.5粒(支)。
9)獸醫:定額120頭,手工操作。檢疫,治療,接產,醫藥、器械的購買、保管,修蹄,牛舍消毒等。
3.飼料消耗定額
養牛生產離不開物資,物資的組成主要是飼料,飼料是養牛生產的物資基礎。飼料定額是牛場提高經濟效益,實行經濟責任製,加強定額管理的重要內容。飼料消耗定額是生產牛奶、牛肉等產品所規定的飼料消耗標準,是確定飼料需要量、合理利用飼料、節約飼料和實行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l)飼料消耗定額的製訂方法:牛維持和生產產品需要從飼料中攝取營養物質。
由於牛種類和品種、性別和年齡、生長發育階段、體重和生產產品不同,其飼料的種類和需要量也不同,即不間的牛有不同的飼養標準。因此,製訂不同牛不同飼料的消耗定額所遵循的方法。首先應查找其飼養標準中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要量,參照不同飼料的營養價值確定日糧的配給量:其次以日糧的配給量為基礎,計算不同飼料在日糧中的占有量:最後再根據占有量和牛的年飼養日即可計算出年飼料的消耗定額。由於各種飼料在實際飼喂時都有一定的損耗,尚需要加上一定損耗量。
(2)飼料消耗定額:以飼養奶牛為例來說明飼料消耗定額。一般情況下,奶牛每天平均需6kg優質幹草,需玉米青貯25kg;育成牛每天平均需幹草4kg,玉米青貯15kg。成年母牛犢飼料除按3~5kg奶給1kg精飼料外,還需加基礎料2kg/(頭.d);青年母牛平均每天3kg/頭,育成牛平均每天2.5kg/頭,犢牛平均每天1.5kg/頭。
(3)成本定額:成本定額是牧場財務定額的組成部分,牧場成本分產品總成本和產品單位成本。成本定額通常指成本控製指標,是生產某種產品或某種作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和付出的勞動報酬的總和。奶牛業成本,主要是各齡母牛群的飼養日成本和牛奶單位成本;肉牛生產成本,主要有飼養日成本、增重成本、活重成本和主產品成本。
牛群飼養日成本等於牛群飼養費用除以牛群飼蕎頭日數。牛群飼養費定額,即構成飼養日成本各項費用定額之和。牛群和產品的成本項目包括:工資和福利費用、飼料費用、燃料費用和動力費用、牛醫藥費用、產牛攤銷、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固定資產修理費用、低值易耗品費用、其他直接費用、共同生產費用、企業管理費用等。這些費用定額的製訂,可參照曆年的費用實際消耗、當年的生產條件和計劃來確定。
五、奶牛飼養過程的管理
(一)奶牛飼養過程的概念
廣義的奶牛飼養過程是指奶牛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包括奶牛產品生產的整個周期,即從配種開始,經過妊娠、產犢,直到再次交配;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從產奶開始,經過幹奶,直到再次產奶。是在這其間獲取牛犢和牛奶進行的全部工作的總稱。
狹義的奶牛飼養過程是指奶牛飼養生產勞動過程的組織,包括奶牛飼養的生產準備過程、直接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這裏主要介紹的是狹義的奶牛飼養過程管理。
(二)奶牛飼養過程問題的特點
1.要求具有穩定的內部結構
奶牛飼養過程涉及各要素的整體協調,它由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組成,這些要素之間存在相對穩定的結構和有序關係,要求相互協調。
2.與環境因素的相互融合
奶牛飼養的內部要素的組合和運轉受飼養環境的影響,要求與環境相融合。這種關係是由奶牛場與環境之間的輸入輸出來維係的,其中也存在著幹擾因素。
3.問題的範圍大、目標多、層次多
奶牛飼養過程涉及的範圍大,這是與商品生產相互聯係的;從管理的內容到管理空間,都是逐漸發展到多目標(經濟、社會、貢獻、利益和市場等)和多層次管理。
4.帶有一定的風險性
實現預定目標存在著風險,因為飼養過程管理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都是發展變化的,有的因素是有利的。有的因素會給飼養過程帶來幹擾。
5.帶有一定的模糊性
奶牛飼養的目標設計具有模糊性,因為奶牛飼養各要素的功能,以及奶牛的生理功能,還沒有全部被認識清楚。
從奶牛飼養過程特點看,奶牛飼養過程問題是一個係統問題。
(三)影響奶牛飼養過程功能的基本因素
1.奶牛飼養過程的功能
奶牛飼養過程的功能,從外部看,是環境所需要的各種輸出,要給社會提供需要的高產、優質、低耗產品(主要是牛奶),對當地生態產生良好的影響:從內部看,是奶牛飼養過程各要素結合起來所能達到的共同目標,完成產品生產任務,給牛場的再生產創造有利條件,給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創造優美的環境。
奶牛飼養過程的功能集中反映在奶牛飼養目標中。能實現目標,說明功能發揮得比較好;相反,就是功能發揮得不好。
2.影響奶牛飼養過程功能的基本因素
(1)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在眾多影響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奶牛飼養過程的各項工作都是靠人去完成,人的素質高低決定著奶牛場飼養管理水平、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經營效果程度。要想奶牛場在市場競爭中取得較好的效果,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求奶牛場具有各類高素質的人員。奶牛場的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管理人員素質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有文化、專業技術水平,經營思想和觀念。管理才能等;技術人員素質包含的內容有專業技術水平,操作能力,設計能力,革新能力,工作態度等;工人素質包含的主要內容有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文明紀律性,技術專長,操作能力,業務熟練程度以及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等。
(2)物的因素:是指奶牛飼養過程活動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生產設施等因素。奶牛場的勞動對象為奶牛、飼料、飼草、能源、飲水等;勞動手段為工具、飼料加工設備、擠奶機器、運輸機械、牛奶質量檢驗儀器等;生產設施主要為場地、畜舍、庫房等。這些都是飼養過程的物質基礎,起著製約和保證作用。
沒有必須的物質基礎,就達不到生產的目標要求。
(3)管理因素:奶牛飼養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勞動過程,必須要有管理。管理因素包括管理體製、管理人員和管理手段。管理體製所涉及的內容有經營方式、勞動組織形式、各項規章製度的建立等: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至關重要;管理手段包括監控、信息處理、計量等,要求管理手段要具有先進性。
(4)外部環境因素:外部環境也是影響奶牛飼養過程的重要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因素由自然條件(飼料飼草資源、場地狀況和水源等)和氣候條件(溫度、濕度、風力邗降水等)組成:社會環境由市場條件(供求狀況、供銷服務、商業行情)、社會化服務(加工、信貸、基建、維修、防疫、勞務等服務)和國家有關法令(政策、法規)組成。
(5)要求各要素優化組合、協調發展:對奶牛生產而言,各組成要素相互聯係、相互促進和相互製約。要想達到理想的生產效果,要求各要素在質量上要相互適應,在數量上要相互配合,各要素組合主次、先後的地位和次序要明確,與外部環境相融合。
奶牛飼養過程是以基本生產為核心,事先應做好生產準備工作,當基本生產活動一開始,就要協調好輔助生產活動和生產服務活動。
(四)奶牛飼養過程管理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