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舌尖上的文化
《管子》有雲:“倉廩實而知禮節。”無論社會發展到哪一階段,飲食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以李白為代表的中國文人,對於飲食也有著獨到的看法。而中國最後一個由來自關外的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逐漸走向近代化的大潮流之下,其飲食亦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時代發展的烙印,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中國的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總在不斷地總結畢生所好之經驗,這就為我們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曆史財富,飲食方麵自然也不例外。飲食思想自古有之,到了清代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這要歸功於袁枚等一批文學美食家的貢獻。從《養小錄》的養生至上到《隨園食單》的美味為本,飲食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吃飽喝足那麼簡單的解讀了,而是上升到了一定高度的理論。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茶和酒是具有特色的兩種飲料。文人多嗜酒愛茶,陸羽《茶經》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究竟是不是原產自中國似乎還有爭論,但中國人最懂茶,則是確信無疑的。因茶而生出道,是中國茶文化的不二法門。到了清代,茶走出了國門,開始走向世界。同樣,中國文化史上必須有酒的一頁,遷客騷人更是離不開酒。當然,與今天的酒文化被很大程度上曲解不同,清代的酒文化繼承了古代盛世品酒的優良傳統,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清代晚期,衰敗的時勢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興四大名臣”。巧合的是,這些名臣都與美食有不解之緣,現在很多耳熟能詳的菜肴便是由他們創造出來的。當然,最能夠體現清代飲食風采的,當數皇家盛宴——滿漢全席以及由此產生的一係列文化。清朝前期的滿漢全席是中國飲食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直到今天,依然是飲食界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而與其類似的千叟宴、皇室大婚宴、皇帝壽辰宴,等等,其出發點無一不是為了體現皇室的尊嚴與神聖地位。
2012年 5月 14日,大型美食類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部隻有七集的紀錄片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對於飲食這一古老卻又新穎的話題的關注,由此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就讓我們從清代人最基本的飲食思想入手,去探索那縈繞在舌尖上的清代飲食文化。
“文學吃貨”袁枚與《隨園食單》
1500多年前,在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有關於飲食的大量記載。之後,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單獨有一卷名曰“食治”,具體講述了中醫與動植物食品的進補問題。至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於天曆三年(1320年)寫出《飲膳正要》一書,這被看作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飲食衛生與營養學的專著。到了清代,飲食思想論著的誕生則進入了高峰期,湧現出一大批飲食思想家。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當數袁枚和他的《隨園食單》。盡管其生前身後留下諸多爭議,但並不妨礙袁枚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烹飪專家,其飲食思想之精華充分體現在這本書中。
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烹飪專家。《隨園食單》是他 40年美食實踐的產物,該書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袁枚 80歲的時候在西湖寶石山莊湖樓招收女弟子以詩授業。為彰顯女弟子的詩歌創作成績,袁枚除了為女弟子詩集作序、編選《隨園女弟子詩選》、於《隨園詩話》中摘錄女弟子詩作予以讚揚外,還兩次請友人尤詔、汪恭繪《湖樓請業圖》加以宣揚。《湖樓請業圖》形象地再現了袁枚與女弟子兩次湖樓詩會的情景,描繪出 17位女弟子的相貌,是清代中葉女子學詩風的生動長卷。自問世以來,這部書長期被公認為廚者的經典,英、法、日等大語種均有譯本。其文字簡單清爽,人人都可照著去做。有趣的是,作者還將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等都寫了出來,因此《隨園食單》又被稱為“文人食譜”,實在是一本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製方法的指導性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