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製酒圖) 從圖中的製酒用具和體現的方法,可見當時釀酒已經具備相當高的水平。清代,釀酒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名聞遐邇的名酒。乾隆風流倜儻,大臣張照獻鬆苓酒方,他便命人照方釀酒——尋采深山古鬆,挖至樹根,將酒甕開蓋,埋在樹根下,使鬆根的液體被酒吸入,一年後挖出,酒色一如琥珀,味道極美。乾隆常有節製地飲用鬆苓酒,有益長壽。有人說乾隆壽躋九旬,身體強健,與飲鬆苓酒有關。
嗜酒成風的清代人
清代的人雖然不像唐朝人那樣,隻有飲酒才能寫出詩歌,但嗜酒如命的人,也不在少數。比如徐珂的《清稗類鈔》記載:清代有四位官員——趙味辛司馬、洪稚存太史、張船山太守、吳山尊學士一同在京師做官,約定每遇大雪,不用相互邀請招呼,立刻放下手頭的事宜,到會集南下窪的陶然亭聚會,飲酒賦詩自然是常備節目,規定遲到的請客。還有一位叫做王懿榮的人,每年春意盎然和秋高氣爽的時候,就要與潘祖蔭等 19個人輪流請客,喝酒吟詩,“壺觴無虛日”,這與李太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邁,又是何其相似。
康熙年間,有個叫顧嗣立的人,被人稱作“酒帝”。顧嗣立開了一家酒社,隻以酒量論英雄,不比文章的優劣。要想加入他的酒社,可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阮葵生在《茶餘客話》裏麵記載,顧嗣立在他住的地方辦了個酒社。他家裏有三個酒杯,是仿照三國時期荊州牧劉表稱作“三雅”的大酒杯製成的,大的可以容納 30斤酒,其餘兩個容量依次遞減。想加入酒社的人,必須要先喝盡這“三大杯”,然後才有資格入座。顧嗣立在門口寫下了規矩,酒客過門,請到裏麵喝幹三大杯,明早與我相見再比個高下。不是這樣的人,就不要來浪費時間了。一般的酒徒,看了這“告白”,都被他的威勢震懾屈服,不敢進門。間或有鼓起勇氣的,飲了那“三大杯”之後,估計也就全垮了。甚至在《清史列傳》也有他的傳,說他性輕財,豪於飲。康熙帝不僅欣賞他的酒量,也欣賞他的才學,特賜進士出身,為翰林院庶吉士。然而,他隻活了 54歲,估計與過量飲酒有關。
袁枚也在文章中介紹了一些酒的文化與風俗:據雲溧水風俗,如果生下一名女兒,就要用粳米釀造美酒一壇,等到女兒出嫁時,才將此酒拿出飲用。飲之則“其色黑,其味甘鮮,口不能言其妙”。袁枚對於自己不喜歡的酒也都直呼其名:“此外如蘇州之女貞、福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棗兒紅,俱不入流品;至不堪者,揚州之木瓜也,上口便俗。”袁枚對清代酒類的品評,雖出自於個人好惡,卻也給後世留下了對當時酒的一些認識。
到了清末,海派畫家蒲華可以稱得上是位嗜酒不顧命的人,最後竟醉死過去。蒲華擅長草書、墨竹及山水。住嘉興城隍廟內,室內陳設極簡陋,繩床斷足,仍安然而臥。常與鄉鄰舉杯酒肆,興致來了就揮筆灑墨,酣暢淋漓,色墨沾汙襟袖亦不顧。家貧以曹畫自給,過著賞花遊山、醉酒吟詩、超然物外、寄情翰墨的生活。曾自作詩一首:“朝霞一抹明城頭,大好青山策馬遊。桂板鞭梢看露拂,命侍同醉酒家樓。”這正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
時有禁酒的清政府
清代酒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清政府對於酒類的態度,上承曆代中央王朝,時有禁令。曆代以來,雖然也有鼓勵人民多造酒以增加政府稅收的做法,但多數時期,封建政府從滿足人們基本的糧食需求這一角度出發,往往對酒采取官營、禁賣等措施。到了清代,由於總體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提高了,所以對酒類的禁令並不嚴格,一般是在歉收年份、遭災地區,實行階段性和區域性的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