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美酒佳釀香天下(1 / 3)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江統在《酒誥》中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生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指出了杜康對“飯變酒”這一原始製酒工藝的重大發現,並進行改革,開始將生米蒸熟後釀酒。《戰國策》中也載:“……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酣之。”在我國燦爛的飲食文化中,酒文化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完備齊全的清朝酒

影視劇中古人動不動就喝上幾壇子酒,並未見醉成什麼樣子,不禁讓人感慨他們的酒量真是驚人。其實,古代人所飲的酒,與今人所喝的高度白酒還是不同的。當然,也不排除的確有人天賦異稟,能喝善飲。

在清代,中國今天所有的酒類幾乎都已經出現了。準確地說,今天中國的名酒,大多在那個時候就已有了,隻是那個年代沒有今天的媒體傳播手段,名氣沒有今天這麼大。清代的小說《鏡花緣》,就描繪了不少當時社會生活事項,如第 96回中就列舉了清代的一些酒名:“酉水關不遠一家小酒店,酒牌子上的酒竟如此齊全,‘山西汾酒、江南沛酒、真定煮酒、潮州瀕酒、湖南衡酒、饒州米酒、徽州甲酒、陝西灌酒、湖州潯酒、巴縣咋酒、貴州苗酒、廣西瑤酒、甘肅酒乾、浙江紹興酒、鎮江百花酒、揚州木瓜酒、無錫惠泉酒、蘇州福貞酒、杭州三白酒、直隸東路酒、衛輝明流酒、和州苦露酒、大名滴溜酒、濟寧金波酒、雲南包裹酒、四川潞江酒、湖南砂仁酒、冀州衡水酒、海寧香雪酒、淮安延壽酒、乍浦鬱金酒、海州辣黃酒、欒城羊羔酒、河南柿子酒、泰州枯陳酒、福建院香酒、茂州鍋疤酒、山西潞安酒、蕪湖五毒酒、成都薛濤酒、山陽陳壇酒、清河雙辣酒、高郵門薟酒、紹興女兒酒、琉球白酎酒、楚雄府滴酒、貴築縣夾酒、南通州雪酒、嘉興十月白酒、鹽城草豔漿酒、山東穀轆子酒、廣東甕頭春酒、琉球蜜林酎灑、長沙洞庭春色酒、太平府延壽益酒’”,記錄的酒名達 50餘種。書中雖然名為寫唐朝的事,但作者生活於清代乾隆至道光時期,所記錄的也都是清代出產的酒名。如其中提到的“成都薛濤酒”,就是始於清代嘉慶朝以後的酒。薛濤是唐代名妓,一代才女,傳說中她為寫詩造小箋紙,用當地井水,明代亦用此井水造紙,清康熙時始命名為“薛濤井”,後來便有了以此井水所釀的“薛濤酒”。當然作者所記的酒還是不全的,如皇宮中千叟宴上用的“玉泉灑”就沒有提到。

清代的酒當然還遠不止小說中所描述的這些。袁枚《隨園食單》之“茶酒單”中,記錄了一些酒及對這些酒的評價。他自稱生性不近酒,對酒比較挑剔,反而“轉能深知酒味”。他所羅列的值得一飲的清代名酒,如金壇於酒、四川郫筒酒、紹興酒、湖州南潯酒、常州蘭陵酒、溧陽烏飯酒、蘇州陳三白、金華酒、山西汾酒等。對於自己所推薦的上述酒類,每一種他都作了品評。如,“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摻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故紹興酒,不過五年者不可飲,摻水者亦不能過五年。餘嚐稱紹興為名士,燒酒為光棍。 ”以名士與廉吏比之紹酒,而以光棍喻燒酒,頗有意味。

就大體上情況來看,清人所飲之酒類,雖有何山西汾酒烈度相當的“燒酒”,但多數情況下,人們所飲,仍為紹興酒一類的低度黃酒。清代燒酒,多以高粱等雜糧釀製,“今各地皆有燒酒,而以高粱所釀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粱所為,而水味不同,酒力亦因之各判”。無地不產酒,無處不出酒,一般人家均有家釀之酒,道路通衢及山野小店也多自行釀酒以待客。到了清朝末年,從西方引進的啤酒也開始出現在中國市場上,但大規模的生產還要等到民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