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南方嘉木耀中華(1 / 2)

當今世界有三大飲料,即美洲的咖啡、可可,以及中國的茶。中國人因茶而生出了道,以及與之相關的禮儀、宗教。相比更受西方人垂青的咖啡與可可,中國文化中的茶,真可以稱為謙謙君子。清雅、幽香、恬淡……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想出太多具有中國色彩的詞語來讚美它。

清人愛茶,海外揚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宋時代的吳自牧著《夢粱錄》中提到八件事:柴、米、油、鹽、酒、醬、醋、茶。由於酒算不上生活必需品,到元代時已被剔除了,隻餘下七件事,這便是我們常言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至遲出在宋代人的口語中。這說明,古人在很早之前就認識到茶的重要性。清代的茶,大體仍是紅茶、綠茶兩大類,如江南各地所產龍井等,皆屬綠茶之類,福建武夷山等地所產功夫茶等,概為紅茶一類 。

茶在清代一直受到當政者的推崇,不僅從未像煙酒那樣受到禁止,而且還受益於當局的推動。江蘇無錫太湖所產的名茶碧螺春,就由康熙帝親自命名。相傳,最初無錫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上出產一種野茶,當地人每年用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有一年,茶葉產量很大,人們所帶的竹筐根本裝不下,於是有人將茶葉放在懷中。不想,這茶葉得到人體的熱氣,忽然發出陣陣異香,采茶人爭呼“嚇殺人香”。“嚇殺人香”是當地方言,意思是香死人了,後來這茶就叫“嚇殺人香”了。從此以後,每年采茶時節,采茶人家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舉家前往,所采的茶不用筐裝,都放在懷間。當地有個叫朱元正的人,其所製茶葉,因製法精良,在市麵上每斤價值三兩銀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來到太湖,巡撫宋犖購此茶進獻。康熙帝覺得“嚇殺人香”這名字不雅,親自為它改名為“碧螺春”。此後碧螺春名揚天下,也成為當地進貢朝廷的貢品。但據說自從那個製茶人朱元正去世後,他的製茶方法失傳,即使是真正產於碧螺峰的茶,味道也差了很多了。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來到了杭州的龍井獅峰山,觀看鄉民采茶,以體察民情。這一天,他看到幾個鄉民正在綠茵茵的茶樹前采茶,甚是喜歡,也跟著采了起來。誰知剛剛采了一把在手,就有太監來報說:“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一聽,隨手將采下的茶葉往袋裏一放,便日夜兼程趕回北京。其實太後也沒有大病,隻是山珍海味吃多了,肝火過旺,並無大礙。此時皇兒來到麵前,隻聞到一股清香,便問帶來了什麼好東西。皇帝自己也覺得納悶,來得匆忙,哪裏帶有什麼好東西?他隨手一摸,原來是在獅峰山下采來的一把茶葉,現在已經幹了,它發出的氣味非常清香。皇帝便命人將茶葉泡好送到太後麵前,果然清香撲鼻,喝下一口,頓時神清氣爽,茶到病除。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一聽,便將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 18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采摘進貢給太後。這便是今天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的 18棵禦茶的來曆。

茶宴始於唐朝,但清代最為繁盛,其規模遠遠超過唐宋。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在重華宮舉行“三清茶宴”達到 43次之多。並且茶文化開始向民間擴散,其重要表現就是茶館的興起。“茶館”一詞最早見於明代張岱《陶庵蒙憶》:“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但是茶館真正鼎盛是在清朝,不僅茶館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康乾盛世時杭州有大小茶館 800餘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反映過當時茶館的繁盛:“廟門口都擺的是茶桌子,這一條街,單是買茶就有三十多處,十分熱鬧。”

茶葉不僅深受國人喜愛,在清代,中國茶葉也開始遠銷歐美,邁向世界。這或許與世界曆史發展的大潮有關,中國茶開始成為世界的中國茶,被尊稱為“神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和武夷茶的特色均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夠撫平煩躁和憂愁,讓人心靜。

袁枚認為,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製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嚐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