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南方嘉木耀中華(2 / 2)

袁枚是按功夫茶品飲的方法喝武夷茶的,而武夷茶本來就“七泡有餘香”,當然令常喝味薄淺淡的綠茶的袁才子如獲至寶,發出“瀹至三次其味猶未盡”的感歎。事實上,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因此而得名。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他認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清人飲茶,君民同樂

除了袁枚,乾隆皇帝對於飲茶也是一等一的行家。他一生不僅對用茶十分講究,且對用水更講求“品第”。每次外出巡遊,他都會帶著一個特製的銀質“小方鬥”,命侍從“精量各地泉水”,然後再以精度很高的秤,稱其重量。結果,品出京師(北京)西山玉泉山泉水最輕,水質最好,口感甚佳,最適宜泡茶品飲,遂欽定其為“天下第一泉” 。對此,乾隆皇帝還親自撰寫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的妙文一篇,並立碑刻石。據記載,凡乾隆帝南巡外出,不僅“每載玉泉水以供禦用”,還下令沿途官吏專供各地名泉泉水。如規定:在直隸(河北)境內,供用“香山靜宜園泉水”;在德州入山東境內,供用“濟南珍珠泉水”;過紅花埠入江蘇境內,供用“鎮江金山泉水”;到浙江境內則供用“杭州虎跑泉水”,作為禦用品茗飲茶專用的名泉泉水。

事實上,終清一代,紅茶似乎比綠茶更受歡迎。滿族從山海關入關,愛新覺羅氏入主北京。從關外帶來的飲食習慣大多還是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馬背上的民族以牛羊肉、奶製品為主,喜飲去油膩、助消化的釅茶,紅茶、普洱茶正合其意;再者當年北京人都是喝井水,北方的地下水水質很硬,這樣的水質來泡龍井、旗槍、瓜片之類的綠茶恐怕不是明智之選;再有,天冷時吃完油膩的東西再喝綠茶可能會導致腹瀉。

清人品茶之風極盛,流傳的飲茶故事也極多,成就了茶文化中的一段段佳話。相傳,清初名妓董小宛極能飲酒,嫁給名士冒襄後,因為冒本人不能飲酒,於是罷酒飲茶。夫妻二人同嗜齊茶,小宛親自烹茶,“文火細煙、小鼎長泉”,靜視對嚐,冒氏感慨說自己一生的福分在與小宛一起生活的九年中已享盡了,傳為一時佳話。

不獨富人喜飲茶,窮人也有好飲茶的。長洲有個叫李客山的窮書生,家境貧寒,忍饑讀書,怡然自得。居室簡陋,有良友來,則取一錢,一起到茶館裏麵,點上好的茶共飲一番。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富翁與一個乞丐因茶而成好友的事。清代潮州有一富翁,生來嗜茶。一天,一個乞丐上門來,對富翁說:“聽說您家的茶很精,不知能否賞一杯 ?”富翁冷笑說:“你一個乞丐也懂得茶 ?”乞丐說:“我過去,也是富人,隻因為酷嗜飲茶而敗家,現在妻兒還在,靠乞討過活。”富翁斟了一杯茶給他。乞丐飲後評道:“茶算是好茶了,可惜還不夠醇厚,是由於你的茶壺太新了。我有一壺,過去常用的,每次出門必攜帶,現在雖然饑寒,也沒舍得出手。 ”富翁要來乞丐的茶壺一看,但見此壺黝黑精絕,打開蓋子則香氣清冽襲人,用來泡茶,則味道清醇,與平常茶具大不相同。富翁對此壺愛不釋手,提出要買下來,乞丐說:“這壺我不能全賣給你,這壺值3000兩,我賣一半給你,你給我 1500兩,我回去把家事安頓好,就可以時不時來你這裏,我們飲茶清談,共享此壺,如何?”富翁欣然同意。乞丐得了銀子回去安排家事,後來果然常常來富翁家,兩人烹茶對坐,如同故友。

好茶,好水,好人,三位一體,方能品味茶中所含的無限韻味。當然,似袁枚一般的心境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但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認真思索自己的得失過錯,並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茶味在心中由濃變淡,由淡變濃,唇齒間的幽香便似那淡淡的人生。粗茶中帶有平淡,琴簫中蘊涵淡泊。茶葉翻滾,如同在濁世中掙紮的人生;茶葉杯中沉落,猶如繁華落盡,歸於平靜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