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宮保雞丁的發明和左宗棠有關。在國外,宮保雞丁甚至被直接翻譯成“左宗棠雞”。筆者曾經嚐試問過做廚師的朋友,他們對此並不是非常認可,“左宗棠雞”是湘菜中的一道菜,類似於辣子雞。他們認為這有可能是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誤傳所致,畢竟川菜和湘菜雖然都重辣,差別還是很大的。
中興名臣各有所好
除了上述李鴻章與丁寶楨之外,晚清的名臣似乎都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其中,中興名臣左宗棠和曾國藩等人可以算做代表。
左宗棠(1812—1885年),是一位因喜食豬肉而聞名的奇人,據說每次吃肉沒十斤就吃不飽。他初出征時,路過各地府縣,地方官照例準備美食佳肴,遺憾的是並沒有能討得這位總督大人的歡心。府縣知道他的喜好後,每回必以豬肉敬奉。後來,左宗棠遠征新疆,萬裏沙漠,吃不上豬肉,所以一班師回蘭州,首餐便找豬肉解饞,並對左右說:“我今天真領略到三個月不知道肉味是什麼感覺了。”另外,左宗棠任浙江巡撫時,最嗜蓴羹。後來朝廷用兵西陲,左宗棠進討新疆阿古柏之亂。時間一長,左宗棠不免思念當年杭州的蓴菜羹。誰知為時不久,左宗棠的餐桌上就出現了蓴羹。可是新疆不產蓴菜,那麼蓴菜來自何地呢?原來,大軍西征時,所有軍需物品皆由浙江巨商胡雪岩置辦。胡雪岩是左宗棠的舊交,他知道左宗棠酷嗜蓴羹,為了報答左宗棠對他早年的知遇之恩,特地將蓴菜夾裹在紡綢之內發往新疆。
身為湖南人,曾國藩一生酷嗜肥辣。一次,有一士兵射得一隻狐狸,曾國藩十分高興,令廚師宰殺,並置辦宴席,邀請賓客來赴宴。賓客們大嚼狐狸肉,隻覺得味道香美,卻不清楚是何種野味。曾國藩笑著說:“此物媚能惑主,其肉本不足食。以我之饕餮,汙諸君齒頰,再飯當不再設此。”眾人終於明白,所食乃是狐狸。因為唐代詩人駱賓王在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中,曾大罵武則天“狐媚偏能惑主”。
薛福成是光緒年間的著名文人、外交家,江蘇無錫人,早年先後入曾國藩、李鴻章幕府,後來出使英、法、比、意等國。雖然其地位無法與彭玉麟、胡林翼等中興名臣相比,但受曾國藩等人的影響較深,也為中國外交的近代化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在無錫時,最喜歡吃的一道美味便是獅子庵尼姑烹調的“石鴨”。
(中國家庭的晚餐 )這是清代明信片中關於中國家庭晚餐的記錄。清朝統治者源於白山黑水間,其飲食習慣是在東北形成的。隨著清朝皇室入關,東北滿族淳樸的食風、簡單的飲食方式也被帶到了北京城。正如《清代北京竹枝詞》中所寫到的一樣:“關東貨始到京城,各路全開麅鹿棚。鹿尾鯉魚風味別,發祥水土想陪京。”
烹調時,先將宰殺洗淨的鴨子放在瓦缽內,再加上黃酒與鹽,不加水,將瓦缽封口,置入蒸籠。熟後,但見缽內清湯盈盈,香氣撲鼻,食時味道絕佳。
清代是我國古代飲食發展的最高峰,無論是從日趨成熟的飲食思想理論,還是逐漸形成的八大菜係,抑或是曠古爍今的滿漢全席,都是中華飲食史上的巨大成就。誠然,由於曆史條件所限,當時的許多飲食思想還不夠完善,各大菜係之間的界限也沒有今天這麼明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清代開始,中華的飲食已經開始走向了近代化,這對於現代中國的飲食發展無疑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一言以蔽之,清代是中國古代飲食發展的高峰期,更是近代飲食的開端之時。其飲食思想的成熟、美食名家的湧現、地方菜係的逐步形成、茶酒文化的鼎盛,無一不彰顯著飲食文化的巨大發展。誠然,如滿漢全席和千叟宴這樣的皇家盛宴,其中免不了有統治者好大喜功的標榜之嫌,但是不得不承認,皇室的喜好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