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清代名人飲食趣事(1 / 2)

清代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變革時代的中國人才輩出,單從鴉片戰爭之後,就產生了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不世出的人才。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不僅在軍事上、政治上成就矚目,在飲食上也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我們現在熟悉的一些著名菜品,正是由這些看起來忙得廢寢忘食的人直接創造的。

北洋大臣無心插柳

作為淮軍領袖起家的李鴻章,在後期成為清朝中央政府的核心力量,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成就無須過多贅述。作為安徽人,李鴻章還創造了徽菜中的一道名菜——李鴻章雜燴。據說,當時的故事是這樣的: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奉旨到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順道訪問歐美。一路上吃了兩個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國就叫使館的廚師用中國徽菜宴請美國賓客。因中國菜可口美味,深受歡迎,連吃幾個小時洋人還不肯下席。此時總管向他稟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麼辦?”李鴻章略加思索後說:“把撤下去的殘菜混在一起加熱,用大盆端上來。”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菜端上桌,洋人嚐後連聲叫好,便問菜名,李鴻章一時答不上來,隻是說:“好吃多吃!”豈料歪打正著,“好吃多吃”與英語雜燴(Hotchpotch)發音相近,後來此菜便被命名為“李鴻章雜燴”。

另一種說法是:李鴻章命廚師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廚師隻好將所剩海鮮等餘料混合下鍋。菜燒好上桌後,外賓嚐後讚不絕口,並詢問菜名,李無言以對,隻好用合肥話說“雜碎”(即“雜燴”諧音)。此後,“大雜燴”便在美國傳開。

李鴻章雜燴是徽菜的代表之一。它的食材並不複雜,主要有雞肉、海參、熟白雞肉、魚肉、熟火腿、油發魚肚、魷魚、水發腐竹、幹貝、冬菇、玉蘭片。烹製也較容易,將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熟火腿切片;豬肚、雞肉、幹貝加蔥結、薑片、紹酒蒸透入味,切片;熟白雞肉、熟火腿切絲;魚肉製茸上味,粘上幹貝絲蒸熟;將幹貝球、各種原料和調料下入雞湯燒燴入味,裝碗蒸五分鍾,出原湯勾芡,澆在雜燴上即成。此道菜鮮香可口、鮮而不腥、醇香不膩、鹹鮮可口,具有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先生亦曾寫過《李鴻章雜燴》一文,稱它“馳名國外,凡在歐美的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

“宮保雞丁”是川菜中的傳統名菜,由雞丁、幹辣椒、花生米等炒製而成,常被人想當然地誤寫為讀音相近的“宮爆雞丁”。宮保雞丁不但在國內深受大眾歡迎,甚至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亦“泛濫成災”,幾成中國菜代名詞,其情形類似於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麵。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曆,一般認為和丁寶楨有關。

丁寶楨原籍貴州,清鹹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任上殺了慈禧當時的手下權閹安德海),後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幹辣椒和嫩雞肉炒製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

“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明清兩代朝中重臣一般都有虛銜,如“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這些頭銜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權力,有的還是官員死後追贈的,通稱為“宮銜”。在鹹豐以後,這幾個虛銜不再用“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所以這些最高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 —宮保。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說,“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於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

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曆還有其他兩種說法。一種說丁寶楨來四川,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又或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製,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另外,還有“宮保雞丁”起源於山東、貴州之說,這些便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