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千裏賣活魚(3 / 3)

繼捕撈和靜養之後,另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活魚運輸了,為此杭千發交了不少學費。

一位員工回憶說,一開始運輸活魚的時候真的是提心吊膽,由於運輸距離遠,加之那時候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絡遠未成形,不少地段路況複雜,一旦運魚車半路上出了故障,途中或抵達目的地後死魚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樣魚就不值錢了。為此,一有緊急情況,新的運魚車會星夜趕往接應替換。同時,運輸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查看魚的生存狀態,發現問題立即處理。不僅如此,還要保證活魚運到酒店後繼續生存一段時間,要指導客戶如何異地暫養,在技術上指導如何在酒店池塘裏蓄養。如果確實是因為魚本身的問題而導致死亡,公司會給予相應的補償。

不過這些都沒有難倒人們,今天千島湖活魚運輸的存活率已達98%以上,可直達全國各大中城市。在運輸過程中,由經過嚴格培訓的專業人員負責管理運輸對象,使出湖魚類保持平和溫順的健康狀態,諸如用水的水質、水溫、含氧量、pH值,以及魚的裝載密度,都完全適應魚類存活的基本需求。同時,盡量減少運輸頻率,運輸設備和材料都不應對魚有潛在的毒性影響,不對魚類使用化學合成的鎮靜劑或興奮劑,並盡量縮短運輸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運輸過程中對魚造成的不良影響和物理傷害,減少它們離湖後的各種痛苦、煩躁和不安。

我們在一位配送員工的記述裏發現了一篇文章,按照他的描述,運送活魚顯然是一門精細活兒:“炎炎夏日,我們必須要盡可能縮短從撈魚到過磅、從過磅到裝魚的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裏要快速篩選出一級魚和二級魚,然後給裝好車的魚衝水,保證魚不受水質變化的直接影響,因為水質的變化會影響到魚體色澤和鮮活度。水衝清澈後,要預備好冰條,途中水溫升高後及時加入魚桶,使水溫保持在18℃以內,再者不時根據氧氣氣泡的均勻程度調整供氧量。”

通過認真執行捕撈方式和流程的改造,當年捕撈隊成功完成了這10萬斤的活魚捕撈量。活魚比死魚要好賣而且價格還高,大家來了信心,年終會議上,公司把下一年的活魚產量一下子定在了50萬斤,準備乘勝追擊。這一年,全年的總捕撈量回升,公司完成了90萬斤的活魚捕撈,壓力之下員工們的潛力被充分激發出來,公司效益也不斷提高。十多年之後的今天,活魚捕撈量已占杭千發捕撈總量的99%以上,除了少量魚因擦傷而死亡外,“淳”牌有機魚實現了全活魚捕撈銷售。就這樣,下力氣做好“活魚”文章讓新生的杭千發喘了一口氣,看到了一線希望,人們小心翼翼地將原本隻是粗放地進行培育和捕撈的魚納入到精細化運作的軌道上來。

多年來,這家公司的發展就是在解決這樣一個個“不可能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從賣死魚到賣活魚,大家都說不可能,但最後卻實現了。從前捕撈都集中在夏秋時節,其他時間不是進灣休整就是員工放假,而隨著需求的增大,也是經過大量的改變之後,夏秋季節捕撈變為全年捕撈,當時大家也說不可能,最後也實現了。這些年“淳”牌有機魚闖出了名氣,市場需要怎麼樣的改變,公司就努力地將“不可能”轉變成“可能”;產品如何銷售才更有價值,公司就按照那樣的模式進行流程和產品形式的提升改造,這些思路和方法已經成為大家幾年來的工作習慣。2010年10月,《中國廣告》雜誌社在對公司經營團隊進行采訪時,有位專家曾經說,杭千發的品牌發展幾乎是零起點,完全是在荊棘叢生中開出一條路來,這裏麵有許多值得其他行業與企業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千島湖的魚不再隻是一條湖水裏的魚,而是一條即將遊向商業大潮的魚。接下來,就是如何向市場發出信號的問題了。如果說從賣鮮魚到賣活魚是第一次價值飛躍的話,那麼這一次飛躍還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