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多情刺客,無情劍(1)(2 / 3)

事後,盛怒下的伍子胥終於冷靜下來思考問題的關鍵,梳理清楚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原來,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餘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劄子。

春秋之時,嫡長子繼承製還沒有被正式確立,各諸侯國間普遍采用了兄終弟及製。

諸樊知道季劄子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後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劄子。諸樊死去以後王位傳給了餘祭。餘祭死後,傳給夷眛。夷眛死後本當傳給季劄子,季劄子卻逃避不肯立為國君,吳國人就擁立夷眛的兒子僚為國君。

搞來搞去,公子光就不平衡了,“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劄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麼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你吳王僚算老幾?憑啥跟我搶?”而伍子胥後來也分析出,他來到吳國投奔吳王,卻沒有把公子光這個嫡派繼承人放在眼裏,絕對是他的重大失誤。

況且公子光具有相當高的才幹,國家政務,吳王僚都要詢問他,在吳國他的地位絕對算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公子光當然知道伍子胥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如果一下子成了吳王僚的親信,那麼公子光很可能被邊緣化,所以公子光才會故意說那些話,為的是讓吳王僚不重用伍子胥,而自己就能繼續擔任這個國家離最高權力最近的人。

伍子胥終於厘清了吳國複雜的人際關係,馬上就得出了結論:想要報仇,必須得到公子光的支持。

但是,公子光和吳王僚,這兩個人的關係很微妙,選擇誰,很重要。伍子胥很清楚,必須要站好隊,自己才能有出頭之日。

按照這個思路,伍子胥的腦子裏突然出現了一個陰謀,他知道自己的那位知己專諸,是時候粉墨登場了。

伍子胥於是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問道:“此是何人?”伍子胥說道:“死士!日後必有大用。”

兩個聰明人是不需要用太多的言語去溝通的,公子光明白了伍子胥的心意,他一心隻想報父兄之仇,至於你們吳國的國主到底是誰,不關我事!不過,現在我很看好你,公子光。

伍子胥自然也明白了公子光的心意,公子光有在國內奪取王位的企圖,他打算殺掉吳王僚,但總不能公子光親自動手,專諸是最合適的人選。

於是,專諸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公子光的座上客。

公子光得了專諸,並沒有像對待下人一樣對待他,而是對他禮遇有加。府中凡是有賞賜,必然有專諸一份,公子光還把專諸的老娘和老婆接來,他們一家過起了悠閑富足的生活。公子光隔三差五就派人給專諸家送錢送糧,給專諸母親送好吃的飯菜。

這樣的生活一下子過了九年,這九年,異常平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一直嚷嚷著要報仇的伍子胥突然消停了,他深居簡出,似乎過上了與世無爭的寓公生活。而公子光也格外地平靜低調,專諸也不再惹是生非,過著他的幸福生活。

但這一切不正常的現象背後,是三個男人的心,緊緊地靠在了一起,野心、複仇之心、勇敢的心,當這三顆心彙聚在一起的時候,發生的事情便是天大的事情了。

吳王僚九年,伍子胥的仇家楚平王死了。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餘、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

按說,這種事,伍子胥應該跑到最前麵,然後請求帶領軍隊討伐楚國才對,但是伍子胥沒有,仍舊做他的寓公!因為他知道吳王僚難成大事,報仇的事還得公子光上台後才能完成。

果然,楚國立即出動軍隊,斷絕了吳將蓋餘、屬庸的後路,吳國軍隊不能歸還。出兵不利,這給了公子光一個重要的契機,可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這時,公子光終於找來了專諸。

專諸為這一天準備了很多年,他從沒有問過公子光希望他做什麼,隻是默默接受公子光對他的好處。

這一切,已經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專諸是一個殺手,他不是殺手,而是刺客,刺客和殺手的不同之處在於殺手為錢殺人,刺客為了信仰而殺人。

專諸的信仰就是他眼前的公子光,這些年他和公子光朝夕相處,知道此人必成大器,他為能幫助公子光完成他的大業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公子光道:“現在吳王僚的嫡係部隊,全部在外被拖住了。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是真正的繼承人,應當立為國君,季劄子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呀。”

專諸說:“我有把握殺了吳王僚。他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楚國軍隊斷絕了他們的後路。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這樣吳王僚還能把我們怎麼樣呢。隻是……”

專諸似乎還有難言之隱,公子光以頭叩地說:“我公子光的身體,也就是您的身體,您身後的事都由我負責了。您的母親我會奉養,您的兒子我會視如己出。”

專諸就在等公子光的這句承諾!

專諸並非是個莽撞之人,他早就猜到公子光養自己這樣的死士就是為了對付吳王僚,早已洞悉了殺機的專諸,日夜不停地在思考怎樣才能幹掉吳王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