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的《水滸傳》,後來被明代著名批評家金聖歎腰斬了。其腰斬的內容,便是七十一回以後受招安並受命征方臘的故事。
宋江其人的人生結局,史料亦無記載。他是起事了,也受降了。但後來如何呢?不知道。這一曆史懸案,史界曆來有爭執。主要是正史未見記載。野史之說,又無依據。有些野史,還說得相當離譜,不僅說其“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也征了方臘,甚至後來還陪著宋徽宗畫畫,跟蔡京學練書法……想象力超級豐富,卻均不可信。
當然,也有野史說到,宋江受降後,他和他的部屬全部被殺了。金聖歎批本添加的盧俊義夢見梁山頭領全部被捕殺的情節,是不是受此影響,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宋江的結局,沒有人知道。他在正史中消失了,卻在各種通俗唱本中豐滿起來。南宋時的《宣和遺事》,這是最主要的一個版本。明人施耐庵寫《水滸傳》,以及後來羅貫中改續的幾十回,便是以《宣和遺事》為藍本的。梁山好漢的故事這才家喻戶曉而婦孺皆知。宋江這位鄆城小吏,仗義疏財、結交江湖,人稱“及時雨”的形象,才真正地深入人心。
因此,《水滸傳》是小說,宋江隻是文學形象。它與曆史的聯係,是相當少的。宋江在梁山泊的那些事兒,純屬子虛烏有。
施耐庵的《水滸傳》根據民間流傳的梁山好漢故事,把坐頭把交椅的老大宋江描寫成了一個仗義疏財、急公好義、愛國憂民、忠肝義膽的亂世英雄,在他巧取豪奪地掌握了梁山的革命領導權後,奉行了一條“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等待招安”的改良主義路線,在其兩敗童貫、三敗高俅之後,梁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到鼎盛的階段時,那種執拗地頑強地生長在這個舊知識分子內心的忠君報國思想,使他走上了一條受招安,投降大宋王朝的似乎正本清源的道路,也把眾位梁山好漢送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曆史上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上也曾經明白無誤地記載過。宋江起義大概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間,即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起義和前文提過的黃巢軍一樣,具有流寇性質,指東打西,戰無定策,風卷殘雲,哪兒黑哪兒歇,沒有固定的根據地。
起義中心地帶雖是水泊梁山,但此地並非易守難攻,梁山隻是一個類似丘陵地帶的地方,當代散文家古清生曾經在筆下描繪過這個地方,給筆者的影響很深,所以宋江在這個狹小的,並非倚險可守的地方能夠長期駐紮且能讓數支進剿的官兵始終無功而返是不太可能的。
宋江究竟因何而降?宋江起義的結局曆史上真實的記載是其嚴重受挫後投降,說明白點,就是在大宋王朝重兵圍剿下兵敗潰散,無奈之下舉旗繳械投降。而並非像《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因朝廷累累舉兵無果,宋江大敗官兵主動受招安而降。
宋江起義是一起規模很小的起義,但是戰鬥力卻非常驚人,起義大軍東奔豕突,居無定所,宋江浮海而來,水陸並進,劫掠珍寶,收獲頗豐。
宋江戰敗投降的真實場景應該是這樣的:宋江慣於流動作戰,外出劫掠歸來,麵對小股官兵挑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料卻中了張叔夜誘敵之計,當伏兵四起,戰船被燒時,隊伍鬥誌頓消,隊形立散,官兵敢死隊在戰鬥中俘獲了宋江的副手,宋江眼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隻有舉兵投降。
那麼,宋江兵敗投降以後,命運究竟如何?迄今為止這還是史學界的一段公案。《續資治通鑒長編》、《皇宋十朝綱要》、《大宋宣和遺事》等多部史書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後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臘起義,這也就是施耐庵所著宋江征方臘損兵折將的出處。但也有的史學家考證宋江並未征方臘,而是被另一名將折可存在鎮壓方臘起義後一並剿滅,宋江遇害身亡。但是,折可存宋史上並未有傳,而是在近代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有過記載。還有民間傳說,張叔夜受降宋江後,擔心其賊心不死,留下終究心腹大患,而將宋江等三十六條好漢殺害埋於白虎山下,而成為“好漢塋”。
這段撲朔迷離的公案其實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線索,假設宋史張叔夜的記載可信,那麼宋江兵敗張叔夜並投降後,很有可能被派往童貫軍中效力,而此時的折可存為童貫軍中第四將,隨同鎮壓方臘,眼見同為起義軍的方臘之悲慘下場,宋江軍中的三十六位好漢未必不會再度蜂擁宋江揭竿而起,折可存因與宋江同征方臘而被朝廷上諭前往鎮壓不是沒有可能,宋江也因此被害。
這個推論當然還得有賴於更多史料佐證,但無疑此說最為合理,也是唯一能夠解釋張叔夜和折可存遺留史料中言之鑿鑿的記載的,無論怎麼說,宋江從起義到失敗,僅僅一年多時間,在投降宋朝後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地死亡了,至於怎麼死的,迷霧重重,施耐庵最後的交代是因受奸臣排擠而飲毒酒身亡,臨死前還拉上了幾個兄弟墊背,也並非沒有可能。
所謂《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是作者施耐庵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而杜撰的,宋江起義是由以三十六條好漢為主的骨幹力量組成的,這三十六條好漢《大宋宣和遺事》中有著詳盡記載,盡管《大宋宣和遺事》為宋無名氏所作,為講史話本,有小說家一言之弊,但因與宋江起義年代相距較近,文中仍然有許多可信之處。《水滸傳》裏的許多場景,譬如楊誌賣刀,晁蓋等八人智取生辰綱,宋江怒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等都有非常仔細而傳神的描寫,所不同的是楊誌等十二位指使(宋代低級軍官)先是到太行山梁山落草為寇後與晁蓋、宋江合兵一處,《大宋宣和遺事》中對宋江的結局也有交代,仍為將門之子的張叔夜元帥招誘宋江等三十六人歸順大宋朝,宋江後因征方臘有功而被封為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