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晚清俠客們(5)(1 / 2)

而據其間擔任翻譯的另一同盟會會員、孫中山的小同鄉陳公哲回憶:“奧皮音初來中國,不曉國人拳術比賽方法,隻取西洋拳術比賽規則,手戴皮套,隻擊腰圍上部,不許足踢。霍元甲則以中國擂台打鬥方法,手足並用,無所限製,如有死傷,各安天命。彼此協商,未能獲得協議。”

其實,奧皮音無非是個跑碼頭的賣藝人而已,“嘴大”並不意味著“無腦”,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沒必要非把大英帝國的榮譽套在自己身上,與中國功夫名家性命相搏。

總之,在這場高調宣揚的比武中,霍元甲已經不戰而勝。為了滿足台下觀眾的熱情,主辦者隻好邀請觀眾上台打擂,“以不傷對方為原則,以身體倒地分勝負”。一場關係到民族榮譽的大戰,至此演變為一場集體聯歡。霍元甲及其徒弟自然是輕鬆獲勝,自此在上海灘打響了名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的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精武體育會對會員之約束甚嚴,凡入會者,必有介紹人,入會後,若發現有不規矩行為,立予開除會籍。精武會創辦於1910年,初由陳公哲,農勁蓀,陳其美,陳鐵生等倡導,是中國建立最早的體育團體。 精武以體,智,德三星會旗和三星會徽為標記,代表精武以體,智,德三育為宗旨,倡導和發揚愛國,修身,正義和助人的精武精神,還定有包括人格,風度,言行,服務,友誼等行為規範。

霍元甲的品牌在上海灘立足後,同盟會再接再厲,於1909年當年就開始在閘北的王家宅籌備 “精武體操會”,自然掛的是霍元甲的名頭:由霍主持精武技擊並習軍事,農勁蓀擔任會長。

“精武體操會”宣稱以提倡尚武精神為目的,招收12~35歲的健康男子,每人收會費銀元2元。

其實,類似精武體操會這樣的武術團體,在晚清及民國初年,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湧現。這其中,自然有著強身、強國的樸素追求,但背後也摻雜了各種政治勢力跑馬圈地、拉杆子聚團夥、以期實現“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現實目的。無疑精武門也帶有這樣的性質,但是它在根本上帶有一種強身健體的武術協會的目的。

有一次日本一個大力士團來中國要求比試,霍元甲因病派弟子劉振聲接戰比試,結果打敗了日本力士。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又敗在霍的手下。

由於“精武體操會”的首批會員七十三人成為日後反清的骨幹,再加上屢次讓日本人沒麵子,霍元甲成為了日本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精武體育會之後數月內即逝世。霍元甲的死因成了一個謎。

有一個說法是霍元甲死於肝病,霍元甲長久以來患黃疸。但是,必須指出的是,1989年,霍家在給霍元甲與其妻墳墓遷移時,發現霍元甲的遺骨上有黑色斑點。經過天津市公安局實驗室檢測該黑色斑點為砷化物(即砒霜)。另外,當時霍元甲的主治醫生是日本人。

根據精武體育會創辦人陳公哲記錄:“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時,時發時愈。日人有賣仁丹藥物者,時到旅邸,出藥示霍,謂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購服之後,病轉加劇。霍先生得病之由,謂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曾咯血,麵色蠟黃,故有黃麵虎之稱。自遷之王家宅後,霍先生病轉加劇,由眾人送入新閘路中國紅十字會醫院醫治二星期,即行病逝。眾人為之辦殮,移厝於河北會館,時在1909年陰曆八月間(此處有誤,霍元甲卒年為1910年)。越一年運柩北返。”

根據上述證據表明,霍元甲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四十二歲。

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藥害死之後,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這個傳說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曆史上並沒有“陳真”這個人物。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挽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裏,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四十三處,會員逾四十萬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