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的特別厚愛與青睞,賦予了梁挺無比強大的力量,推動著梁挺傾力畢生對詠春拳赤誠地承、炙熱地傳,不遺餘力、完全奉獻。這股力量,承載著“梁挺詠春”成功穿越不同國界、不同民族、不同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從個人授藝,發展遍及全世界。
國際詠春總會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武術組織,讓葉問與詠春拳蜚聲國際、載譽全球。梁挺作為詠春拳一代宗師,被國外眾多媒體美譽為“詠春王”、“武術界的成吉思汗”。梁挺詠春得到包括葉問所傳的詠春其他各派係、門人們的一致追捧,引以為傲,詠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讚,傳於葉問,盛於梁挺”!
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其中就有使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功夫之王李小龍。
回首當年,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健兒子的體魄,便教其打太極拳。而李小龍本身就喜歡嚐試新奇的事物,喜歡冒險,特別是戶外運動。於是他徹底迷上了武術,除了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洪拳、少林拳等拳種,為今後自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小龍是在街戰失利及受好友張卓慶的影響而決定投入到詠春門下的。因為李小龍突然間感覺到張卓慶的技擊犀利了許多,原因是他學習了詠春拳,所以在張卓慶的介紹下他亦正式拜入了葉問宗師的門下,而開始係統學習詠春拳。當然開明的葉問亦不反對李小龍繼續練習太極拳,也不反對自己的弟子與別的拳派過招,相反他還特別注重實戰訓練,因為他知道一個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實力,習武者隻有在“講手”或“實戰”中,才能不斷地完善與強大自己。這一切,均對李小龍影響至深。
在很多時候雖然是由師兄黃淳梁代師授藝,但黃淳梁亦為一位詠春闖將,號稱香港“講手王”,他的性格又與小龍投緣,加上葉問十分喜愛聰敏好學的小龍,而傳給了他很多詠春訣要,這一切均使小龍迅速成長為一位詠春高手。後來李小龍獨創一門拳學而成為一代創派宗師,但他的截拳道仍有著詠春的影子,截拳道中一些核心技術仍與詠春基本類似,李小龍在詠春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升華與革新。所以說,李小龍宗師後來功高蓋世,而詠春拳對他的影響亦不可小覷。
美國報刊甚至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甚至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也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李小龍約在1954年間,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而他確實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但因移民美國,可惜未能連續學完所有拳法,發達後的李小龍,曾再親訪葉師,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師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攜帶回美國自行學習,卻被葉問婉言所拒,若幹弟子則認為李小龍之優厚條件,師父未能接納,以為可惜,但葉師其本人意願是隻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此種大家長作風,甚為其門下弟子所愛戴。
葉問曾戲言李小龍是個“短命種”,沒想到一語成讖。原來,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心明眼亮的葉問卻早已看出他這個特征,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龍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個腳掌觸地的姿勢蹲下來,這是葉問及其他與李小龍要好的師兄都知道的。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傳言,其實並非葉問首創,他以此作為笑談而已。
幾年後李小龍再回香港探望葉問及師兄弟。一次與幾位同門吃夜宵時,小龍故意問葉問“信不信我現在可以蹲下來”,葉問微笑不語,知道他已憑苦練克服此缺陷。
葉問與黃淳梁對李小龍六年的深刻教誨,使他由一個巷戰少年而過渡為真正的武術高手,當然這亦是李小龍後來成為武學大家的一個必然的前提。李小龍是世界一流的功夫大師,但他首先是一位名貫香江的詠春闖將。李小龍後來在世界武壇上的輝煌成就,也為詠春拳的世界性傳播做出了雖為間接但卻最實際的極大的貢獻。李小龍後來移民美國,但他一直鑽研功夫,有疑惑就打越洋電話向葉問請教。
葉問大師於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詠春拳一代宗師,精神永在,為後世門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