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真正扶不起的是劉皇叔而不是劉阿鬥(1 / 3)

我們有一句常用的諺語,叫做“扶不起的劉阿鬥”,是形容一個人的無能、無用,甚至是低能、白癡;即使有人從旁大力扶持,他也做不成什麼大事來。

阿鬥是大名鼎鼎的劉皇叔劉備的兒子,名禪,字公嗣,小名阿鬥。生存年代是公元207—271年。對於阿鬥這個小名又有一種說法:即他本來叫做阿升,因為當時的書法“升”、“鬥”,兩字字形接近,遂被誤寫為阿鬥。其根據是《三國誌·魏誌·明帝紀》中有“亮(指諸葛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這樣一段話。其中所說的“劉升之”隻能是劉禪,不可能是別的人,阿升這個小名,應從“升之”而來。不過,人的名字隻是個符號而已,大家既已叫慣了阿鬥,就叫阿鬥,亦無不可。

至於阿鬥是不是“扶不起”?作者卻想發一番議論,即:劉阿鬥是扶得起的。真正“扶不起”的是劉皇叔,不是劉阿鬥。

真正扶不起的是劉皇叔

當年在荊州,劉備依附劉表,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如果沒有諸葛亮幫他策劃,聯孫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此開基創業,則在曹軍大舉南下之時,他早已落荒而逃,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也許老死蠻荒,哪裏還會有還於故都、興複漢室的大事業!蜀漢的建國大計是諸葛亮一手繪製的藍圖,這幅藍圖並非空中樓閣,而且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建國大計分為兩個步驟,分段實現:第一步是取得荊、益兩州,建立政權,此事已經實現,劉備已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登上了帝位;第二步是等待適當的時機,分兵兩路進行北伐。一路從荊州出發,指向宛洛;另一路從益州出發,直下長安。如果孤軍北伐,讓敵人首尾相顧,北伐軍就會被吃掉。為了保證兩路北伐大計的實現, 就得長期維持與東吳的聯盟,不可一刻忘懷。

可惜鎮守荊州的關羽不懂這個道理,自高自大,驕氣逼人,與東吳不斷發生摩擦,又不聽諸葛亮的告誡,注意防範,終於在東吳的襲擊中丟了性命,蜀漢政權也丟了荊州。當時劉備處理此事如果能夠理性一點,聽從諸葛亮的勸告,對關羽之死隻追究東吳某些將領的責任,不影響蜀漢與東吳兩國的聯盟,則大事猶有可為——例如在大舉北伐之時,兩國同時出兵,不僅蜀漢兩路同時北伐,還有增加從江南指向淮南第三路北伐軍的可能。可是劉備要鬧意氣,置建國大計於不顧,堅持為關羽複仇,三軍掛孝伐吳。諸葛亮明知此舉凶多吉少,不論打勝打敗,都是在削弱己方(蜀吳聯盟)的力量,客觀上幫助了敵人,但又無法勸阻劉備。後來,劉備大敗,全軍覆沒,在白帝城托孤之時,已經無顏麵對諸葛亮,因為蜀漢的建國大計,正是由他自己一手斷送了的。

從赤壁鏖兵到蜀漢建國,這一部連台好戲的編劇是諸葛亮,導演也是諸葛亮,劉備之所以能當主角,不過是靠他劉皇叔的招牌,帝室之胄的身份而已,並非是他有多大的本領。從公元207年在荊州活動,到223年在白帝城托孤,前後十六七年,劉備的所作所為,都得到諸葛亮的鼎力扶持。如果劉備是個“扶得起”的角色,諸葛亮就能一扶到底,直到北伐成功,江山一統。真能如此,則曆史上的漢王朝就不隻是兩漢,而是三漢(前漢劉邦、中漢劉秀、後漢劉備)了。可惜大戲正演到緊鑼密鼓的關鍵時刻,主角突然不聽話了,不聽導演的布置,擅自行動,這戲當然就演砸了。

蜀漢建國大計的第一步雖然走得不錯,劉備按照預定的計劃在成都登上帝位,但是由於他一意孤行,大舉伐吳,也從此丟掉了荊州,喪失了再走第二步的條件。以後蜀漢就隻能以攻為守,圖個自保而已。局勢的發展,對蜀漢非常不利,即所謂“今天下三分,益州(蜀漢)疲弊”。為了不被敵人吃掉,諸葛亮隻能振作精神,以攻為守,連年動眾,歲歲興師。明知“伐亦亡,不伐亦亡,與其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懷著這種悲愴的心情去苦戰,誰還忍心指責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而無功!能把蜀漢的國祚延續下去就是有功,就是奇跡,要想由蜀漢來統一天下已是妄想。在敵強我弱的大形勢下,千方百計拖下去是惟一的辦法,別無選擇。能把弱小的蜀漢拖了四十年,真算是諸葛亮和薑維確有能耐。如果在拖的過程中,老天有眼,給了蜀漢一個好機會:或則魏國因內亂而垮台,或則吳魏相爭而讓漁人得利,蜀漢也許還有翻身的機會。可惜等了四十年,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始終沒有發生。

劉阿鬥是扶得起的

過去我們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常常視劉備為英雄,阿鬥為狗熊,斥為“扶不起的阿鬥”。認真考慮起來,這種說法實在有失公允。什麼叫“扶得起”,不就是登上帝位做皇帝嗎!諸葛亮經過十多年的辛苦把劉備扶上了帝位,可惜他輕舉妄動,一意孤行,斷送了興複漢室、還於故都的大事業,這不正是說明他“扶不起”嗎!阿鬥登位的時候隻有17歲,在諸葛亮的扶持下,經過實際鍛煉,前後做了41年的皇帝,雖無大的建樹,也無大的過錯。從古到今,做皇帝能做到40年以上的有多少人?恐怕為數還是不多。這不已經是“扶起了”嗎?怎麼還說“扶不起”?這“扶得起”、“扶不起”總得有個客規標準,否則,別說阿鬥不服,連作者也認為是評價不公。

或曰:劉備是創業,阿鬥是守成,不可同日而語。其實,創業維艱,守成亦複不易。劉備創業,失敗了無數次,隻是得到諸葛亮的扶持之後,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才獲得荊、益兩州的基業,登上帝位。不料他轉眼之間,就輕舉妾動,把好不容易爭來的基業敗掉一半。蜀漢的創業,是許多人的功勞;輕啟戰端,丟掉荊州,他應該負主要責任;這樣的開國英雄,實在應該大打折扣。反觀阿鬥繼位後的處境,可謂萬分艱難。當時天下三分,魏有州13,郡91;吳有州5,郡45;蜀隻有州2,郡22。就人力財力而言,魏約占天下的65%,吳約占25%,蜀隻占10%。以十分之一的力量麵對魏、吳兩個強大的對手,不被人家吃掉,已非易事,還談得到什麼規複中原。阿鬥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能維持到40年以上,也可以算是一位不錯的守成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