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詩我不會,要說這背詩嘛,還不是手到擒來?
受到劉馨兒的嘉獎,趙四喜身子骨輕了三分,遇上其他事能保持鎮靜,可一聽人誇獎就不知道姓甚名誰了,他趁著熱乎勁兒,詩意大發,豪氣萬丈的接連又背了兩首古詩詞。
終究是背詩不似作詩,成本太低,不知珍惜。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一首是冒用南宋陸遊的《書憤》娓娓道來,背的那叫一個蕩氣回腸、萬轉千回!
倒真是把他心中那一腔報效祖國的熱血卻無處安放的鬱憤,發泄的淋漓盡致。
不明真相的,還以為他真是憂國憂民、報國無門的真漢子。
心軟的劉馨兒被他一臉憤慨和無奈唬的一愣一愣的,一顆芳心撲撲直跳。不覺對趙四喜另眼相看,原想他隻懂風花雪月吟詩頌詞,沒想到還是一位真真鐵骨的英雄人物。
這邊還沉浸在金戈鐵馬的鏡像裏,那邊趙四喜馬不停蹄的就用辛棄疾的一首《青玉案》把劉馨兒拉回溫柔鄉中: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兩首風格迥異的詩詞先後吟出,趙四喜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劉馨兒卻倍感震驚,心潮軒然而起,久久不能平靜。
信手捏來的詞都如此意境悠遠,筆墨細膩,文心傳神,若非絕世才子所不能!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劉馨兒細細品鑒,被詞語所描述出來的意境所陶醉。
風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詩和一篇詞,把劉馨兒聽得芳心大動。尤其是第二首那一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令她怦然心動,好生喜歡。
“官人才思敏捷,世間罕有……”
抑不住的讚美之詞,把趙四喜美的忘乎所以……
從鎮安坊出來,趙四喜懷揣著心事,叫了一輛馬車,顛簸去了開封府衙。
開封府正門外有一方青石浮雕照壁。
照壁的正中刻著一頭似牛非牛、剛猛威武、眼睛明亮的獨角怪獸,長相頗似麒麟,它的名字叫做“獬豸”,是傳說中的神獸。
相傳獬豸知人言懂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所以又稱為法獸。在開封府門前的照壁刻這樣的圖案,是為了警示官員為官要清正廉潔,正大光明。
走上開封府門前台階,過了府門,到了一間廡殿建築下,他就被衙役攔住了。而這裏就是通往開封府大堂的必經之路,儀門。儀門西為開道鑼,東為鳴冤鼓。
“你是何人,竟敢擅闖府衙,有冤情,先打你一百殺威棒再說。”一個衙差攔住趙四喜的去路,惡狠狠的瞪了趙四喜一眼。
趙四喜衣著光鮮,隻是尋常大戶所穿,並沒有穿王爺本有的常服,因而公門中人不認得他也不足為奇。
見多了狗仗人勢的公門之人,趙四喜負手而立,背過身,“喊你們老爺出來見我。”
兩衙差一聽,心裏不由軟了三分,不敢再橫眉怒目。
若是沒脾氣的人,唬一唬就自行離去了,萬一真是遇上惹不起的硬茬,他們就是有十個屁股,也得開花。說不定此人是個有地位有背景的人物,還是小心為妙。
二人就連看向趙四喜的眼神,都含著若有若無畏懼。他們當差這些年來,敢在開封府門口咆哮的人還真沒有幾個,如今冷不丁的跑出一個人來,看氣勢絕非尋常人,他們不得不多個心眼。
“你先等下,小的去稟報一聲。”
“慢著,稟報什麼,麻煩。”
趙四喜走過去兩步,拽出鼓槌,“咚咚咚”的敲起了衙門口的鳴冤鼓,鼓聲震天,攝人心魄。
衙差一驚,本想通報一聲告知府尹老爺,未料想來人居然敲響了鳴冤鼓,沒辦法,他們二人省了跑回去通報的腿,直接帶著趙四喜步入公堂。
不愧是北宋京都的辦公機構,這氣勢隻是比宋徽宗的延福宮差一點,還有哪家能與這裏比較?
趙四喜初來開封府,張眼看去,樓堂殿宇,莊重典雅,屋脊高挑,彩繪精美,處處透露著北宋首府的非凡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