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都利之戰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中國遠征軍挾常勝銳氣,以一個集群十餘萬大軍壓境,巴比倫人避開鋒芒,以兩個國民師一個作戰師與中國軍隊纏鬥,掩護主力全力向東撤退,以保存實力。雙方的戰略都很清楚也很合理,中國軍隊最後占領埃都利是勢之必然,而巴比倫軍隊逃過被全殲的命運,順利東竄也是可以預料的事情。
但就我而言,埃都利這一仗贏得極不舒服。我想也不光是我這麼想,中部集群每一個參戰部隊指揮官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埃都利當時幾乎已成空城,我們從聖喬亞山脈居高臨下全力發起攻擊,可以說勢若雷霆。大鐵錘砸雞蛋,雞蛋被砸碎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偏偏這個雞蛋不讓你砸,滿地滾來滾去,可不讓人急死?
這個“雞蛋”其實就是巴比倫新組的第一近衛步兵師,這個由好些被打散的單位湊合起來,被朱良國稱為“舊翻新”的“回收部隊”,居然是個極為難纏的對手。該師的師長叫托拉達?莫古,之前名不見經傳,也不是軍事學院畢業。現在很多書中把他說成是巴比倫軍事世家“莫拉卡家族”的後裔,但據我所知,托拉達?莫古的父母均是平民,在烏爾經營一家服裝店。他本人是家裏的老二,1840年出生,20歲時從軍,5年裏從士兵升到準尉,進入巴比倫陸軍學校進修了兩年,出來後繼續在軍隊裏擔任一些下級軍官的職位。從1872年以來參與了多次與我軍的戰役,也是個百戰餘生的老兵。1880年擔任巴比倫第三坦克師的上校團長,曾參加了對我們的突然襲擊,也經曆了後麵的徹底失敗,但居然被他從“午餐行動”中逃出生天。隨後他在巴比倫本土防衛戰中換過幾個部隊,可以說巴比倫的每一個敗仗他都挨過,不過每次也都被他成功率部脫離困境。這次把這些殘兵敗將湊起來組建新部隊,他被選中擔任師長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命大”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托拉達?莫古在三月二十一日我軍發起攻擊後,還是很沉著的應對,他采用飄忽不定的遊擊戰術,行動極為迅速。在一個點發起攻擊得手後,立刻改換陣地,進入有利地域進行第二次的攻擊準備。甚至被派去做他肉盾的兩個國民師也在他的指揮下成功的組織了反擊。第二整編集團軍當時全力出擊,鐵拳直搗敵軍防禦中心,打算來個中央突破,托拉達?莫古卻指揮他的師繞到第12近衛主戰坦克師側後,發動擾襲作戰,打了一下之後他又找到我軍部隊間的空隙,潛到第15師右翼發動了一次小規模的攻擊……很快前線部隊就給這個跳來跳去的討厭對手起了一個綽號“跳蚤”。他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在埃都利城裏城外竄來竄去,東一下西一下的不斷發動小規模的進攻,專門襲擊我軍的小部隊,稍微取得戰果就立即撤退,等我軍集結起力量尋找他的主力時,他又跳到別的地方去了。第二整編集團軍和他纏鬥了三天,從上到下個個都把他恨得牙癢癢的,但是始終找不到他的主力所在,也沒有辦法,隻得繼續和他糾纏下去。
我得知這個情況以後,立刻派蔣賓達帶“霹靂”大隊去對付這個專打遊擊戰的“崽子”。蔣賓達不負所托,一到地方就找到了正利用一條幹涸的河床進行快速機動的巴比倫軍隊。他當機立斷,呼叫了空軍進行轟炸,並指揮“霹靂”大隊對這個巴比倫部隊進行了阻擊。迅速趕來的空軍給了這支巴比倫部隊致命的打擊,呼嘯而來鋪天蓋地的炸彈把這個為數約在三千人左右的部隊炸得精光,但是事後清點戰場時卻發現,這隻是擔任側翼掩護的一個國民師的部隊,並非“跳蚤”的主力。而與此同時,“跳蚤”又跳了出來,狠狠叮了第128機械化步兵師一口,托拉達?莫古在這個師的一個營在前往補給點休整的途中忽然出現,在五分鍾的突襲裏,這個營損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員和車輛。隨後托拉達?莫古立刻化整為零,又迅速消失在埃都利的殘垣斷壁之間,等我軍大部隊接著消息趕來,能做的隻有清點戰場和救護傷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