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秦學”研究的意義,我已在若幹文章中強調過,茲不再贅。
期待更多的批評與討論!
汝昌前輩:
得您端午大劄,蒙您見告:近考“潢海鐵網山”所產“檣木”即遼海鐵嶺山中的梓木,潢水是大遼河的主源,蒙語曰錫喇穆倫[或作楞],河自古北口以北流至鐵嶺之正北,此處明代設“遼海衛”,鐵網山即鐵嶺甚明,夾一“網”字寓“打圍”之義,蓋清代在此有大獵場。梓木高而直,故似桅杆也,漢帝以梓作棺名曰“梓宮”,義忠老親王即取此義,隱寓“帝位”(康熙太子胤礽與其子弘皙)。您說:可卿之殮竟用了“梓宮”之材,此中意味深長。極是。
端午大劄早悉,遲至今日才回,是因為看了一個月的世界杯球賽,並應邀為報紙特刊寫些侃球的文章,都是些速朽的文字,十足的板兒水平——《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板兒將手中佛手換來巧姐手中圓柚當球踢著玩的情節——讓您見笑了!
大劄所示內容極為重要。《紅樓夢》第十三回所出現的“義忠親王老千歲”影射胤礽是很明顯的。1676康熙十五年,才十八個月的胤礽由乳母跪抱著完成了冊封他為太子的莊嚴儀式,後來被精心培養長大成人,康熙外出征戰時他代理政務,六次陪同康熙南巡,可是1708年卻在隨康熙北狩的禦營中被廢——這“潢海鐵網山”可是“千歲爺”“壞事”的場所啊!另外,斥廢太子是當著全體在場的皇子及其他皇族權貴進行的,即是在“天潢貴胄”雲集的情景下“壞事”的,“潢海”或許也還含有此層意思;而且被廢後是以鐵鎖網狀綁縛後押回京城的,當時隨行的西洋傳教士馬國賢在其回憶錄中有所描寫,故“鐵網山”我以為亦含雙關——但隨後不久康熙又後悔,1709年他將太子複位,到1712年康熙又再次將太子廢黜;這過程裏康熙其他十多個兒子中約有一半卷入了爭奪接班人地位的權力鬥爭,但胤礽始終隻是遭到禁錮而並沒有被公開或暗中殺害。
如果曹雪芹完全虛構,他可以說那檣木的原主已經伏法或者自裁,但他行文卻是“原係義忠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壞了事”三個字裏綿延著康、雍、乾三朝裏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胤礽在康熙朝就“壞了事”但並未一壞到底,到了雍正朝一方麵對他嚴加防範,另一方麵因為他已經不是最大和最難對付的政治威脅,雍正也還封他為理親王,他在雍正三年病死(起碼表麵上病死),雍正準許他的兒子弘皙嗣其爵位(為郡王),這在您的《新證》和《文采風流第一人》等著作中都有極詳盡的考證。曹雪芹祖輩、父輩與胤礽過從最密,常被人舉出的例子就是胤礽的乳母之夫(乳父)淩普可以隨便到曹家取銀子,一次就取走過二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