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檣木義忠親王秦可卿(2)(1 / 2)

所以說,弄明白了乾隆元年到乾隆四年曹家從死灰複燃又忽然灰飛煙滅這個寫作背景上的大關節,才能真正讀懂《紅樓夢》啊!也隻有弄明白了乾隆對“義忠親王老千歲”那不知好歹的餘黨的深惡痛絕,鎮壓起來“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毫不手軟,才能懂得脂硯齋為什麼要求曹雪芹將有關秦可卿的故事加以刪節,並且故意把她的真實身份隱去,偏說她是從“養生堂”裏抱來的野種。

據王士禎《居易錄》卷31,胤礽在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寫過一副對子,大受康熙誇讚:“樓中飲興因明月,江上詩情為晚霞”,與胤礽過從甚密的曹寅、曹很可能常常引來激勵子侄們向這位“千歲”學習。在曹雪芹的《紅樓夢》裏,我們可以看到“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這樣的聯句(托言宋秦觀句,但翻遍秦觀文集也找不出來),還有“煙霞閑骨骼,泉石野生涯”(托言唐顏魯公句亦無根據),其中,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些個胤礽少年聯句的影響呢?很可能,曹雪芹對胤礽這個牽動著他家至少三代人命運的神秘“千歲”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紅樓夢》第二回裏他通過賈雨村之口所說的那種秉正邪二氣的異人裏,也許就隱藏著一個胤礽。有些人總嫌“紅學”的分支“曹學”“喧賓奪主”,其實,豈止應該把曹家的事情弄清楚,把胤礽這位“壞了事”的“千歲”的事情弄清楚,都是準確把握《紅樓夢》文本真情真意的大前提啊!我的關於秦可卿這一藝術形象的研究,算是“紅學”的一個小分支吧,雖被譏為“秦學”,我卻不想改弦易轍,還要繼續探究下去,因為我相信,隻有把曹雪芹的身世以及寫作背景,以及他不得不修改秦可卿出身死因的種種具體原由弄清楚,才能真正讀懂《紅樓夢》文本,也才能進入深刻的審美境界。

感謝您的一再指教,特別是多次提供資料線索,令我眼界思路大開!

溽暑中望您格外保重!

晚輩劉心武

鐵網山·東安郡王·神武將軍

——致劉心武

心武學友:

昨日收到前日的《今晚報》,我方看到你7月12日寫給我的“論紅書簡”——這“看”字是該加引號的,因為拙目已不能閱報觀書了,是家裏人念給我聽的。

我聽了之後,大為高興,深感你的見解與文筆更為深沉精練,可知日進千裏,君子不息。

你這篇書簡寫得好,內容十分重要。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通過相互啟發切磋和共識,已然逐漸顯示清晰,可說是紅學史上一大“突破”。因為,這實質上是第一次把蔡元培和胡適兩位大師的“索隱”和“考證”之分流,真正地彙合統一起來,歸於一個真源,解開了曆時一個世紀的紛爭,而解讀破譯了紅樓奧秘。